针刺

中医康复,针灸治疗,针刺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之前6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 十二经脉•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之前6穴)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末端(商阳),沿食指内(桡)侧向上,通过一、二掌骨之间(合谷)向上进入两筋(拇长伸肌健与拇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沿前臂前方,并肘部外侧,再沿上臂外侧前缘,上走肩端(肩髃),沿肩峰前缘向上出于颈椎(大椎),再向下入缺盆(锁骨上窝)部,联络肺脏,通过横膈,属于大肠。缺盆部支脉:上走颈部,通过面颊 ...
阅读全文

头针疗法之脏腑经络理论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 ...
阅读全文

眼针适应症、配穴治疗及注意事项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配穴 1、中风偏瘫:针上焦区。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他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后13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后13穴) (32) 中渎 Zhōngdú[定位]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解剖]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配伍] 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刺灸法]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后16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后16穴) (8) 三阳络 Sānyángluò[定位]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解剖] 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主治] 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配伍] 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 ...
阅读全文

行针手法

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称为"行针",亦称"运针"。行针手法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两类。   (一)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是毫针刺法的基本动作,从古至今临床常用的主要有提插法和捻转法两种。两种基本手法临床施术时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 ...
阅读全文

针刺得气

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谓之得气。《金针梅花诗钞》指出:"夫气者,乃十二经之根本,生命之泉源。进针之后,必须细察针下是否已经得气。下针得气,方能行补泻、除疾病"。   (一)得气的临床表现 针下是否得气,可从临床两方面来分析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腧穴得气时,患者 ...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带脉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带脉 1.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穴、横行绕身一周。2.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水中。3.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足少阴经)。搜索复制
阅读全文

针刺手法的轻重

针刺手法轻重,是指毫针行针(运针)时所用的刺激量而言。针刺时手法的用量,应有轻、中、重不同的刺激量之分,才能产生不同的针刺效应。   (一)针刺手法轻重的意义 施行针刺手法的轻重,其目的在于通过手法的不同量,以激发经气,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不同,加之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病程、腧穴部位、耐受度、初诊复诊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医者必须采用相应针 ...
阅读全文

针灸大成之杨氏针法

杨继洲在继承前人针法的基础上,对补泻手法进行了总结,并有所发挥。《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论述了补针与泻针之要法。《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较为全面介绍了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留气法、运气法、提气法、中气法(即纳气法)、苍龙摆尾(即青龙摆尾)、赤凤摇头、龙虎交战、龙虎升降、五脏交经、通关交经、膈角交经、子午捣臼、子午补泻、子午倾针、进火、进水等法。其中有些手法均源出于《金针 ...
阅读全文

内经针法之《官针》篇论刺法

《灵枢·官针》篇记载的各种刺法,主要是讨论如何使用九针来治疗不同病症。其中有以九针应九变的“九刺”。另根据病变部位的深浅、大小等不同,提出了刺浅、刺深和发针多少以及运用不同的针刺角度,以适应十二经的各种病症的“十二刺”。“五刺”是针对五脏有关病变而提出的。“三刺”是指毫针刺入皮肤后,分浅中深等三种不同深度的分层刺法,后世发展为烧山火、透天凉等综合补泻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 ...
阅读全文

腕踝针疗法及其分区与主治病症

腕踝针是在腕部或踝部的相应点用毫针进行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简易方法。   腕踝针分区与主治病症 以前后正中线为标线,将身体两侧面由前向后划为六个纵行区。 1区:前正中线两侧的区域,包括额部、眼、鼻、舌、咽喉、气管、食管、心脏、腹部、会阴部。 主治病症:前额痛、目赤痛、鼻塞、流涎、咽喉肿痛、咳喘、胃脘痛、心悸、痛经、白带、遗尿等。 2区:躯体前面的两旁(1区的两侧),包括颞部、颊部、后牙、颌下部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