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身发沸子(一百十○)

《经》曰∶时值隆冬,表邪未尽,风邪与热毒抑郁于皮毛,发一身沸子,宜清肌散毒饮主之。清肌散毒饮加减∶清肌散毒薄荆风,前葛蝉衣力子芎,桔梗姜虫生甘草,无汗还加麻黄通。  
阅读全文

疹后痧疳(八十七)

后痧疳者,乃脾胃虚热上炎,熏蒸于口,涎流清水,是为口疮,口疮日久,遂流血水,血聚成脓,黑烂臭秽,是为痧疳,治宜丙金散、HT 散敷之。  
阅读全文

腹痛恶心(二十九)

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脏气相击,火毒郁结,凝滞而作腹痛。腹痛者毒郁于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治直升发解利。《经》云∶痛以利减,毒以泻松,加枳壳、枳实、大黄、栝蒌仁之味,胃口有热有痰而作干呕者,是为恶心,大便秘结忽作腹痛者,燥粪欲出也,用外导法,如平日原有蛔痛之症,此为内热蛔不安而作痛也,宜用大黄、枳壳、栝蒌仁等味微微利之,泻出即安,切勿妄用使君子等酸药也。  
阅读全文

小便赤涩(十一)

心火移热于小肠,小肠入于膀胱,膀胱热炽于小便,则小便赤涩,血随之。又肺受火邪之克,以致毒瓦斯无从而泄,盖因失降下之故也。或生烦躁不宁者有之,不必专于利水,宜清金降火气为要,用导赤散加生山栀、川连、升麻等药治之,火气既出,小便自然清利矣。导赤散方∶木通 麦冬 车前 生地 生甘草(一钱) 赤苓 生栀 生黄苓滑石 泽泻 川柏 知母 加灯芯煎(以上各二钱)盖溺血总系烈毒内攻也,况出自小肠乎,故五淋病惟浊 ...
阅读全文

疹后癖积(八十五)

疹后癖积,麻既回,饮食不谨,惊唬不忌,以致积久成病而痰气包裹,遂成癖疾,故令小儿面黄肌瘦,项细脚软,腹如胀鼓,身热口疮,治宜痞气丸、褐子丸,二药消之。  
阅读全文

头目肿(七十三)

毒瓦斯发越,聚于三阳,故掀肿也,宜解毒汤(羌活、防风、荆芥、大力、条芩、连翘、柴胡、桔梗、石膏各二钱),如 未透时去石膏。  
阅读全文

疔(五十七)

疹出余毒未尽,兼食辛辣毒物,致令藏于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发于肌肉之间,变生疹疔矣。其症壮热不除,烦渴欲饮,躁乱不宁,盖热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汤。  
阅读全文

掏口(四十五)

口为脾之外窍,脾热盛故掏之。又火邪客于心肺,心火炽盛,金受火克亦掏口,宜双解散主之,回后重用生石膏。  
阅读全文

不食(十六)

人以胃气为主,不食则胃气必伤,此为实热壅塞而然也。回后重用石膏以清胃火,大便秘结须加大黄,不忧寒凉太过,不忧荡涤伤胃,《经》云∶百凡欲食最为先。《经》云∶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不食应知各有缘,有热邪犯胃而不食也,亦有胃虚火闭不食者,此则火闭无疑非胃虚也。胃虚不食身安静,胃热人烦体自炎外。又有饮食过多,或痰凝气滞,与夫寒邪闭塞胃热者,皆令不食,须知其食过多,致脾不消谷而成痞胀者有之。  
阅读全文

大便秘结(十二)

血气下行,大便自无阻滞,苟热气燥结于下,毒火流住于大肠,以致津液干枯不得润滑,故大便有秘结之症。苟不攻其胃则胃实,胃实则生谵语,腹胀目赤者有之。《经》云∶毒瓦斯归胃,胃气闭塞,喘急烦躁不免矣。急用大黄、栝蒌仁、枳壳润下以去毒,外导亦可,加升麻提之更好,盖清气提上,而浊气自下也。  
阅读全文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