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

中医康复,针灸治疗,针刺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中8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中8穴) (15) 头临泣 Tóulínqì[定位] 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解剖]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主治] 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配伍] 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前7穴) (8) 率谷 Shuàigǔ[定位]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主治] 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配伍] 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刺灸法] 平刺0.5~1寸;可灸。[附注] ...
阅读全文

腧穴的定位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四)腧穴的定位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一)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 ...
阅读全文

丛针浅刺法(皮肤针疗法)

皮肤针为丛针浅刺法,是以多支短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它是我国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等针法的发展。《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皮肤针法可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皮肤针针具及术前准备 皮肤针是针头呈小锤形的一种针具,一般针柄长1 ...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督脉(共28穴之后12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督脉(共28穴之后12穴) (17) 脑户 Naohù[定位] 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解剖] 在左右枕骨肌之间;有左右枕动、静脉分支,深层常有导血管;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 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配伍] 配通天、脑空治头重痛;配人中、太冲、丰隆治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之次前12穴)

(7) 通天 Tōngtiān[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解剖] 有帽状腱膜;有颞浅动、静脉和枕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分支。[主治]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配伍]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刺灸法] 平刺0.3~0.5寸。(8) 络却 Luòquè[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解剖] 在枕肌停止处;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大神 ...
阅读全文

催气、守气、行气

一、催气法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 1.搜气法:如针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2.循按 ...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任脉(共24穴之后9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任脉(共24穴之后9穴) (16) 中庭 Zhōngtíng[定位]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解剖] 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 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配伍] 配俞府、意舍治呕吐。[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17) 膻中 Dànzhōng[定位] 在 ...
阅读全文

内经针法之补泻原则与依据

《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书,各八十一篇。主要从阴阳、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按摩、方药、疾病、摄生等各方面,对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方法作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内经》中关于针法的论述涉及到针刺的器具、持针的法则、刺法的种类、补泻手法的区分、针刺剂量的掌握、针刺的宜忌、针灸医师的应备条件以及某些疾病的针刺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是刺法和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之次后24穴)

(33) 中髎 Zhōngliáo[定位] 在骶部,当次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为第三骶神经后支通过处。[主治]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配伍] 配足三里治便秘。[刺灸法] 直刺1~1.5寸。(34) 下髎 Xiàliáo[定位] 在骶部,当[定位] 在骶部,当中髎下内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之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之前7穴) 1.经脉循行:起于手小指外侧端(少泽),沿手背外侧至腕部直上沿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于大椎(督脉)向下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食管过膈达胃,属于小肠。缺盆部支脉:沿颈部上达面颊,至目外眦,转入耳中(听宫)。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