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

中医康复,针灸治疗,针刺

眼针疗法之眼图八区与脏腑的关系及眼图表

眼针疗法是针刺眼球周围、眼眶边缘的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就有针刺睛明、攒竹等眼周穴位治疗疾病的记载。 人的眼睛也不过几厘米,小小的眼白睛分成八区,容纳13个穴,各区的比例相等,但1、2、4、6、7五个区是肺、大肠、肾、膀胱、肝、胆、心、小肠,脾、胃各占二分之一,平分春色。3、5、8区是上焦、中焦、下焦,自占一个整区。眼针穴不另取穴名,属于某区即名某区名,如“上焦区” ...
阅读全文

针灸大成之关于针法补泻作用的论述

杨氏对针法补泻的原理也作了阐述,《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中说:“……欲治经脉,须调荣卫,须假(借助)呼吸。经曰:卫者阳也,荣者阴也;呼者阳也,吸者阴也。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者,即是取气于卫。吸则内针,以得气为故者,即是置气于荣也。”这是从营卫阴阳来分析补泻法的要领。浅层为卫,属阳;深层为营,属阴。呼则气出,为阳;吸则气入,为阴。补法须从营置气。 “卫气者,浮气也,专主于表;荣气者, ...
阅读全文

眼针取穴原则及眶内眶外的刺法

眼针取穴原则 取穴即所用的穴,又名配穴。一般针灸取穴比较复杂。眼针疗法取穴只有三种方法: 1.循经取穴。眼针循经取穴,即确诊病属于哪一经即取哪一经区穴位,或同时对症取几个经区。 2.看眼取穴。据观眼识病哪个经区络脉的形状、颜色最明显即取哪一经区穴。 3.病位取穴。按上、申、下三焦划分的界限,病在哪里即针所属上、申、下哪个区。例如头痛项强,不能举臂,胸痛等均针上焦区胃痛,胀满,胁痛等针申焦区脐水平以 ...
阅读全文

金针赋针法之下针十四法和调气与运气法

《金针赋》是一篇专论针法的著作,为明初针灸学家徐凤所写。《金针赋》共分九节,内容以针刺手法为主,简明扼要,便于记诵,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针十四法 针刺基本手法,窦汉卿《针经指南》中归纳为下针十四法。即动、摇、进、退、搓、盘、弹、捻、循、扪、摄、按、爪、切等法。《金针赋》对此作了总结归纳,把它连贯起来说:“爪而切之,下针之法;摇而退之,出针之法;动而进之,催针之法;循而摄之,行气之法;搓则去病;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前7穴) 1.经脉循行: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上行于第四、五掌骨间,沿腕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经肘尖沿上臂外侧达肩部,交大椎,再向前入缺盆部,分布于胸中,络心包,过膈,从胸至腹,属于上、中、下三焦。胸中支脉:从胸向上出于缺盆部,上走项部,沿耳后直上至额角,再下行经面颊部至目眶下。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耳前,与前脉交叉于面颊 ...
阅读全文

焦氏头针

山西焦顺发同志于1971年首先提出,是以大脑皮层机能定位为理论依据,以针刺为手段治疗各种疾病。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病。为了准确地掌握刺激区的定位,首先要确定两条标准线。前后正中线:是从两眉之间至枕外粗隆下缘的头部正中连线。眉枕线:是从眉毛上缘中点至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的水平连线。1.运动区『部位』:相当于大脑皮质中央前回在头皮上的投影。上点在前后正中线中点往后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和鬓角发际前缘 ...
阅读全文

腕踝针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腕踝针操作方法 选定进针点后,皮肤常规消毒,医生左手固定进针点上部(拇指拉紧皮肤),右手拇指在下,食、中指在上夹持针柄,针与皮肤呈30度角,快速进入皮下,针体贴近皮肤表面,针体沿皮下表层刺入一定深度,以针下有松软感为宜。若病人有酸、麻、胀、沉感觉,说明针体深入筋膜下层,进针过深,须要调针至皮下浅表层。针刺深度约为1.5寸。针刺方向一般朝上,如病变在四肢末端则针刺方向朝下。  针刺沿皮下浅表层进达一 ...
阅读全文

头颈部奇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头颈部奇穴 (1) 四神聪 Sìshéncōng[定位] 在头顶部,当百会前后左右各1寸,共四穴。[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的吻合网;布有枕大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狂,痫证,偏瘫,脑积水,大脑发育不全。[刺灸法] 平刺0.5~0.8寸;可灸。(2) 鱼腰 Yúyāo[定位] 在 ...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冲脉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冲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2.主要病候:腹部气逆而拘急。  3.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足少阴经)。搜索复制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共9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少阴心经(共9穴) 1.经脉循行: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系的部位),过膈,联络小肠。“心系”向上支脉:挟咽喉上行,连系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心系”直行的脉:上行于肺部再向下出于腋窝部(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和手厥阴经的后面,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沿小指内侧至末端(少冲)交于手太阳小肠经。2.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 ...
阅读全文

刺血络(三棱针疗法)

三棱针是用于点刺放血的针具,用它刺破患者身体上的一定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刺络法。亦称为“刺血络”。 古人对刺络放血非常重视。如《灵枢·九针论》谈到九针中的锋针主要就用于“泻热出血”。《素问·血气形志篇》说“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中还提出了“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灵枢·官针》中更有“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法,虽针具、方法不尽相同,但都属于刺 ...
阅读全文

出针法

出针法出针,又称起针、退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达到预定针刺目的和治疗要求后,即可出针。出针是整个毫针刺法过程中的最后一个操作程序,预示针刺结束。  (一)出针方法:出针的方法,一般是以左手拇食两指持消毒干棉球轻轻按压于针刺部位,右手持针作轻微的小幅度捻转,并随势将钟缓缓提至皮下(不可单手猛拔),静留片刻,然后出针。  (二)出针要求:出针时,依补泻的不同要求,分别采取"疾出"或"徐出"以及"疾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