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园医话

止园医话

九、头痛

头痛、眩晕、神昏、谵语此种病象,更须分别虚证、实证论治,不可含混。大凡实证多新得,轻则眩晕(温病多有),重则头痛(温病、伤寒,凡热性病初作,多有此症。所谓表证,宜用发散药,然温病逆传已危,绝无表邪,而头奇痛者更多,此时万不可误认仍有表证在也。)再重(邪已入内)则神昏、谵语、发狂,此盖由于脑神经受侵袭(瞄膜炎、脑充血均有头痛。),在中医则责之心包络受邪(不属于表证矣),热邪胶滞膻中(邪入心包血分,亦 ...
阅读全文

血崩

妇女病中,以此症为较多,治法稍误,多致殒命。西医书名此症为子宫瘤,包括于中医崩漏、带下等症之内,但此论则专指血崩之重症言也。【原因】为房事过多,遗传,及病毒转移等例如淋毒等。【症候】本病初起,多有月经不调,继有肉汁状赤白带下,中医以其颜色不一。过事区别,其说殊不足取。渐次入于初期,此时出血,点滴不绝,中医谓之经漏,多由于外来刺激(例如交接,出血放恶臭,发疼痛,或便秘或下利,呕吐,身体衰弱,此后子宫 ...
阅读全文

二、中医生理学

中医讲的生理,是以五脏六腑相分配的。讲中医的医理,总离不了阴阳二字。这两个字,含有微妙的至理,万不可加以怀疑。它说五脏者所以存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大意是说人之生理,有脏以为体,就有俯以为用。脏之气行于腑,腑之精输于脏,二者相合,而后成功,脏之性宜藏,腑之性宜通,又以五脏主藏为阴,六腑主泻为阳,而一脏一腑之中,又各有其阴阳,脏腑阴阳,相互相生之理,分晰至微。我觉着它与 ...
阅读全文

咳嗽

咳嗽中医咳嗽病名太笼统,本编所列之咳嗽,近似西医急性传染病之肺炎及气管支炎一类之病症。凡轻微之咳嗽,及慢性传染病之肺痨,小儿之百日咳,均不在此例。中医对病人初起之咳嗽,往往不甚注意,在感冒风寒或轻微之咳嗽,一经治疗,或即自愈。然若患者罹真正急性传染之肺炎,再遇毫无西医知识之中医,往往误于医药,致伤人命,此非余轻视中医,在西医诊断治疗此症,绝不致误,然中药更有奇效,惜中医书太冗杂耳。盖以中医书论咳嗽 ...
阅读全文

疝此症与西医所称之疝痛不同,乃纯粹根据中医书之病名,不可误解以西医疝痛意义之解释,与中医不同故也。【原因】中医书谓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又云疝病不离乎肝,故认定疝属月千病,细考西医书所称风气疝痛,胆石疝痛,睾丸炎,歇尔尼亚等病名,均与中医所称之七疝略相似,然皆不能吻合,且此症除肾子睾丸肿痛,牵引少腹作痛,人皆知为疝病外,其内疝数种,中医书虽皆说明,然浅学之医,临症多不能认识,故不得不特别表明之。 ...
阅读全文

五、谵语

中医论心神,与西医论脑神经,息息相通,故热必谵语,中医谓之邪入心包络,西医则谓为热度太高,侵;害脑神经,其现象则言语颠倒,精神错乱,其治法,中药则以牛黄,犀角、紫雪丹、至宝丹及承气汤之类为有效,西医则以退热(安基比林等药)、泻下药(或注射药)为有效。更有一种神经衰弱至于极点之病人,亦有谵语(例如将死之时),中医则必大补元气。又有破伤风、脑膜炎、急惊风、产褥热;(产后风)及疮症(血已中毒),亦有谵语 ...
阅读全文

痢古名滞下,俗名红白痢疾,又名疫痢,(指大传染时而言)西医名之赤痢,则为急性传染病之一种,中医又有噤口痢、休息痢等名,则与慢性肠加答儿相混,不足为训。【原因】中医大概以湿热积滞四字,为本病原因,西医则以病菌之传染为据。【症候】本病以数次之下利,先泻稀水及全身倦怠(或呕恶)而起,排便时觉腹痛,里急后重,继则排泻粘液、脓液、血液,甚则为烂肉佯一日之间,约数十次,发热或恶寒,此为正规之赤痢。最重者热度愈 ...
阅读全文

生理学合参卷一

我们这个人,是怎么样能活着呢?他全身的器官,是怎么个样子呢?讲这个道理的书,西医学叫做生理,中医叫做《内经》、《难经》。可是中医缺乏解剖学,所以它那书上说的话,多有不对的。然经过数千年的研究和理想,它那一种微妙不可思议的理论,也真能发明了人类的生活原理。我们研讨医理,如能切实的把中西医的生理学,.平心静气地参照一下子,取其可取,而弃其可弃,那自然是医学的一个大进步了。现在我把中西医的生理学,简单说 ...
阅读全文

十七、炎症

炎症此病理余纯采西医之说,似不宜于此书中论及之,然此病象,甚关紧要,且有助于中医之诊断,故加以详细说明于下,愿学者注意及之;不可存门户之见也。1.炎症之定义,吾人身体上组织之一部,受炎性刺激后,其反应起充血渗出(俗云发红),营养障碍,细胞增殖(俗云肿)者,名曰炎症。即因外来刺激(例如受了大寒、大热、火烧、木刺等),组织之生活机亢进,且起变化之反应状态也,(亢进就是发旺的意思,例如喝了酒,心脏的生活 ...
阅读全文

十五、口干

口干、口渴实证之口干、口渴,必由于肺胃热蒸,津液消耗,治宜参照主症(例如肺炎),加以清凉或泻下药品。(西药中之清凉剂甚有效)若系虚证(肺痨尤甚),则以生津养阴之法治之,但宜注重主症,(中药对虚证之口干、口渴效多缓,不如西药之稀盐酸等,肺痨尤甚,不易速效。余曾治一虚泻之久病患者,自觉咽喉内如烟火上冲,然不渴,又有干呕,舌红有泡,小便短赤,口唇皆肿。前医误认为实证,几殆,此症脉极细微,后服用桂、附、参 ...
阅读全文

肺痨

肺痨此症包括于中医书所称痨瘵、虚劳、咳嗽、肺痿、肺瘅、失音、吐血等病名之中,殊嫌含混,兹揭肺痨病名,似较扼要。此症已于前病理学中,阴虚发热条下,略说明之,可参看此症虽多以咳嗽及吐血为病征,然其根本来源,即在虚弱二字,所以此症自始至终,亦有不咳嗽、吐血而死亡者,若将虚弱根本治愈,使之强壮,则咳嗽、吐血,发热、自汗等现象,亦随之而去,可见咳嗽等症状,犹本症之标病也。近世震于西医肺结核为慢性传染病,并无 ...
阅读全文

六、泻

在肠之病理上,泻之一字。实为常见之病态,此泻症姑以中医之虚实二字说明之。凡实证之泻,大约多在热性病之过程中(此在西医多包括于肠炎类;其危及生命,则多由于肠穿孔,因而诱起腹膜炎[满腹皆肿]所致),其症之来源,或由于热及饮食物之积聚不下,因而诱起腹泻(西医病菌说属之),腹痛或胀或后重(下坠)为一定现象。所泻之物,或极臭之稀屎或水,或红白脓样物(痢疾),重则尽泻似脓血或血水之物(已近穿孔期)则危险至矣( ...
阅读全文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