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保健

中医用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这三大来自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来具体解释生命的秘密,使人体达到与周围环境相互适应,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温病岐视

1986年春,余于某医院遇一中年女病人,因高热不退住院,经西医对症处理,高热下降而低热不清;每日午后渐见寒热一、二分;至日晡时升至三、四分;黄昏则五、六分;至人定为七、八分而止。子夜后热渐退,黎明至午前体温正常。每日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两目自发热后即成视觉障碍,仅可见微光,若视物或人,则仅见两团白影,不能辨为何物,更不能见其细部。邀中医会诊,服药一月余,病无进退。余阅前所服方,前后两诊尽是六味地 ...
阅读全文

察舌余言

裂纹舌为临证常见舌象,慢性病中多见之。一般主以阴亏津枯,然亦不可一概而论。《辨舌指南》列论甚详,如谓“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乃脾虚湿侵也。”津枯之于湿盛,一燥一湿,大相径庭。裂纹舌除病理性外,尚有生理性者。余昔年治一卜姓职员,时方青年,罹患肝炎。四诊除舌象而外,俱无所异。其舌淡红饱满,充实于口内,舌中心裂开一条细纹,自尖贯根,两侧细纹满布而极规则。于舌边近根端斜向舌中近尖端,乍一望之,宛如树叶之络脉 ...
阅读全文

痛泻要方治痛泻

例一 职员薛某,年近四旬。1972年3月间患泄泻。一日三、四次,便下稀溏,腹鸣之声隔衣可闻。且不可进食荤腥,稍涉油腻,则便泄次数立增。某医院断为慢性肠炎,服药未效。余见其面色苍白带青,脉象弦细。初以为脾虚,予健脾之剂数帖亦未好转。后改由他医给予脾。肾双补汤药,连服一月病证依旧。仍来余处索方,余仔细推敲,反复揣摩。见患者情志反常,多郁易怒。且询知便泄之前,腹中胀急绞痛,刻不容缓;便泄之时,一倾而出, ...
阅读全文

带状疱疹奇效方

带状疱疹俗名“蛇丹”,或称“蛇串疮”。现代医学认为是水痘病毒感染于神经所致,故其体表病灶,与内在之神经走向相一致。其主证则为水泡成串成簇,晶莹饱绽,根脚皮肤潮红,疼痛明显。病甚者,体表病灶痊愈后,后遗之疼痛往往历久始消,常有痛至_一、二年者。其治法,医家之见解不尽相同,或苦寒直折,或透发火郁,或因其是病毒感染而直投清火解毒,或内服,或外敷。虽见仁见智,各有至理,而往往难得理想效果。一日,读《医旨绪 ...
阅读全文

肝炎杂说

 一、中医认为肝炎多与湿浊内蕴有关 肝炎之病无论属于何证,多与湿浊内蕴相关。故其治疗,亦无不以理湿为之重点。有症状不明显,由化验而确诊之肝炎患者,四诊亦无明显湿浊见征,以清化湿热为治多能获效。此症西医名日肝炎,而中医定其病位不全在肝。其中黄疸型者与肝胆关系较为密切,明代《景岳全书》“黄疸”篇中已云:“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已初识黄疸与肝胆损害有关。无黄疸型所蕴湿浊,虽亦不离于肝,然多 ...
阅读全文

五味子治咳宜忌谈

五味子治咳喘,由来久矣。远自仲景,近迄天士,历代大家鲜有不用之者。然五味子虽为咳喘妙药,并非适用于所有病人。宜者用之,效可立见;不宜者服之,害亦非浅。故于宜与不宜之间,须究心焉。清·叶天士为一代宗师,每因虚劳喘咳方中用五味子,屡遭徐灵胎之评责。可见五味子虽为治病良药,若要投遣得当,亦非易事。五味子秉酸收之性,有敛肺保肾之功。因其酸敛,则有凝痰、滞邪、聚火之弊。是故五味子所治之咳,乃肺肾不足、元气耗 ...
阅读全文

阴茎损伤性炎肿治验

朱科长年过不惑,于1977年初,小便无故出血,亦无痛感,用止血药十余日而血止。至3月初尿血复至,肉眼可视见红色,镜检则出血满视野矣。在某医院作膀胱镜检未见出血部位,亦无病灶发现。然阴茎中已被器械严重擦伤又复感染而致脓血时流。且小溲反频,每溺时,疼痛彻心。夜间被中受热则阴茎勃举,举则痛不可忍,不得已将阴茎露丁被外而睡。注射糜蛋白酶数十支,脓血仅仅稍减,疼痛则依然如故。至4月16日已经月余,始服中药。 ...
阅读全文

便秘良药决明子

便秘不通原因甚多,治法也因之而异。如热秘用麻子仁丸,气秘宜六磨汤,气虚须黄芪汤,血虚则润肠丸,阳虚投济川煎等。其中肝火内郁而致大便不通者,古方有更衣丸,以芦荟,朱砂为剂,药性较峻,易伤脾胃,且朱砂内藏汞质,久服非宜。而决明子味甘性微寒,炒焦后甘香悦脾,具清肝明目、解暑通便之效,可久服无虞,允为便秘不通之良剂。还能清肝热、降血压、化脂质、消肥胖,则开通地道仅为其诸般功效之一端而已。且决明子于通便诸药 ...
阅读全文

序一

曹孟德曾经吟过这样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一个在杏林苑中耕耘了数十个春秋的人,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和学术理论,为人类的健康与中医学术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既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责任。但是,由于诊务常常忙得不可开交,加上年届耄耋,精力渐衰,我的书稿写了多年还未完成。现在,孟城却后来居上了。他是我的学生,是我众多学生中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经过几十年兢兢业业、孜孜不倦的追 ...
阅读全文

妊娠早期脉解

本文所云妊娠早期,乃受孕后从末次经净起算两月之间.此时胎气初结,诸征未显,为痫勾孕尚难分辨,以脉象为主,结合症状体征加以推断,有较重要之临床意义。然结胎伊始,气血方凝,形质未成,虽“脉为血派,气血之先。”可随时显示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运行之内在规律及发展变化之情况,迅速、传递机体内部之各种生理病理信息,然在停经后一月内,胎气甚弱,脉上尚难测知,往往须足一月后脉象始显,故早期孕脉之诊察时期,实为经 ...
阅读全文

“关脉如豆”说癌症

中医临证,贵在四诊合参、而历代名家,于四诊之中,无不倚重脉诊。《内经》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对于辨证求因,脉之作用至关重要。四言脉决云:“脉乃血派,气血之先。”是谓脉为人体生理病理信息之反应及预兆。余临证三十年间,辨疑似,别真伪,深得力于脉者恒多,而于癌症患者之证治,亦无不借重于三指之禅。就中不乏体会,此处仅以消化道肿瘤患者之关脉,诊见厥厥动摇如豆例,略加报道,以作探讨。从中医传统之脉诊部位 ...
阅读全文

填精益肾疗骨疾

中医学将人体之五官九窍、四肢百骸及组织器官,类比归纳,分属五脏,其中骨属于肾。人身以骨为其支架,以脊为之支柱。人无骨则形体不立,脏腑失其维系,肢节无以运动。且骨髓为涵育大脑与经络(尤其督脉)之源,因而骨于人体生命活动中具有至关重要之特殊作用,故《内经》将骨归属于“先天之本”之肾,其理至深。即显示骨与肾脏之精气密切相关。《黄帝内经·素问》曰:“肾藏精、主水”、“肾之合骨也”、“肾生骨髓”、“肾不生则 ...
阅读全文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