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脉经》脉经卷第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对曰: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七 病可刺证第十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而反烦不解者,当先刺风池、风府,乃却与桂枝汤则愈。 伤寒,腹满而谵语,寸口脉浮而紧者,此为肝乘脾,名纵,当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其人大渴,欲饮酢浆者,其腹必满,而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为肝乘肺,名曰横,当刺期门。 阳明病,下血而谵语,此为热人血室。但头汗出者,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与著复衣,冬月盛寒而与裸其体。所以然者,阴徽即恶寒,阴弱即发热,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与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与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 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吐下、温针而不解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五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曰:人一息脉二至谓平脉,体形无苦。人一息脉三至谓病脉。一息四至谓痹者,脱脉气。其眼睛青者,死。人一息脉五至以上,死,不可治也。都息病,脉来动,取极五至,病有六、七至也。扁鹊曰:平和之气,不缓不急,不滑不涩,不存不亡,不短不长,不俯不仰,不从不横,此谓平脉。肾受如此,身无苦也。扁鹊曰:脉气弦急,病在肝。少食多厌,里急,多言,头眩目痛,腹满筋挛,癫疾上气,少腹积坚,时时唾血,咽喉中干。相病之法,视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四 平杂病脉第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掠。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弱为虚,为悸。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紧则为寒,弦数为疟。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恶寒。脉大,寒热在中。伏者,霍乱。安卧脉盛,谓之脱血。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浮而大者,风。浮而大者,中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一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夫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荣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会于手太阴。太阴者寸口也,即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会要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 ...
阅读全文

《脉经》选录之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小肠病者,少腹痛,腰脊控睾面痛,时窘之,复耳前热。若寒甚,独肩上热,及手小指次指之间,若脉陷者,此其候也。 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动肝肺,散于肓,结于厌,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与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小肠有寒,其人下重,便脓血,有热必痔。 小肠有宿食,常暮发热,明日复止。 小肠胀者,少腹膜胀 ...
阅读全文

《脉经》选录之右足三阳脉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月经不利,子脏闭。 前如内者足厥阴也,动苦少腹痛与腰相连,大便不利,小便难、茎中痛,女子月水不利,阴中寒,子门壅绝,内少腹急。男子疝气两丸上入淋也。针入六分却至三分。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胃中痛,食不下,咳唾有血,足胫寒,少气身重从腰上状如居水中。 中央如内者足太阴也。动苦腹满上管有寒,食不下,病以饮食得之,沉涩者苦身重四肢不动,食不化,烦满不能卧,足胫痛,苦寒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七 病可吐证第五

大法,春宜吐。 凡服汤吐,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病如桂枝证,其头不痛,项不强,寸口脉微浮,胸中痞坚,气上撞咽喉,不得息,此为胸有寒,当吐之。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浊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微滑,此可吐之,利即止。 少阴病,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当遂吐之。 宿食在上管,当吐之。 病者手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病在胸中,当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六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 饮食不下,隔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管,则抑而刺之;在下管,则散而去之。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髀痛。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热即能食。 胃胀者,腹满,胃管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 诊得胃脉,病形何如?曰:胃实则胀,虚则泄。 病先发于胃,胀满;五日之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之膀胱,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三 肾膀胱部第五

肾象水,与膀胱合为腑。其经足少阴,与足太阳为表裹。其脉沉。其相,秋三月;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已,死时,食时、日昳. 其神志。其主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膀胱俞在背第十九椎,募在中极。右新撰。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