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

《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脉经》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

《脉经》脉经卷第六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胆病者,善大息,口苦,呕宿汁,心澹澹恐,如人将捕之,嗌中介介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见其脉之陷下者灸火;其寒热,刺阳陵泉。善呕有若汁,长太息,心中澹澹善悲恐,如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溢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汁,故曰呕胆。刺三里以下胃气逆;刺足少阳血络以闭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也。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苦,太息。 厥气客于胆,则梦斗讼。 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兑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四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三部脉调而和者,生。三部脉废者,死。三部脉虚,其人长病得之,死。虚而涩,长病亦死,虚而滑亦死,虚而缓亦死,虚而弦急,癫病亦死。三部脉实而大,长病得之,死。实而滑,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实而缓亦生,实而紧亦生。实而紧急,癫痫可治。三部脉强,非称其人病便死。三部脉羸,非其人得之,死。 三部脉粗,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三部脉细而软,长病得之,生。细而数,亦生。微而紧亦生。三部脉大而数,长病得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一 持脉轻重法第六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脉经》目录
阅读全文

《脉经》选录之诊百病死生决第七(2)

洞泄食不化,不得流下脓血,脉微小连者生,紧急者死。 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 匿蚀阴肛,其脉虚小者生,紧急者死。 咳嗽,脉沉紧者死,浮直者生,浮软者生,小沉伏匿者死。咳嗽赢瘦,脉形坚大者死。咳脱形发热,脉小坚急者死,肌瘦下(一本云不)脱形热不去者死。 咳而呕,腹胀且泄,其脉弦急欲绝者死。吐血、衄血,脉滑小弱者生,实大者死。汗出若衄,其脉小滑者生,大躁者死。 唾血,脉紧强者死,滑者生。吐 ...
阅读全文

《脉诊》选录之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寿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决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准与先后(千金云“三阻三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人病愈。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台为府,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经言:肺者,人之五脏华盖也,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四时,知五味。寸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浮、沉、结、散,知邪所在,其道奈何?歧伯曰:脉大而弱者,气实而血虚也;脉大而长者,病在下候;浮直上下交通者,阳脉也。坚在肾,急在肝,实在肺。前如外者足太阳也,中央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阳明也;后如外者,足少阳也。中央直前者,手少阴也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八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师曰: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止。 寸口脉浮而迟,浮则为虚,迟则为劳。虚则卫气不足,迟则荣气竭。 趺阳脉浮而数,浮则为气,数则消谷而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则坚,坚数相搏,则为消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师曰:热在下焦则溺血,亦令人淋闭不通。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少腹弦急,痛引脐中。 寸口脉细而数,数则为热,细则为寒。数为强吐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八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师曰:呕吐而利,此为霍乱。 问曰:病者发热,头痛,身体疼,恶寒,而复吐利,当属何病?师曰:当为霍乱。霍乱吐利止,而复发热也。伤寒,其脉微涩,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吐利。 转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鸡屎白散主之。 《脉经》目录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八 平痓湿暍脉证第二

太阳病,发热无汗,而反恶寒者,名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柔痓. 太阳病,发热,其脉沉而细者,为痓. 太阳病,发其汗,因致痓.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者,为痓.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 刚痓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其人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痓病,发其汗已,其脉浛浛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七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泆,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 伤 ...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七 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 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 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 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 ...
阅读全文

《脉经》选录之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扁鹊日:“夫相死脉之气,如群鸟之聚,一马之驭,系水交驰之状,如悬石落出,筋之上,藏筋之下,坚关之里,不在荣卫,伺候交射,不可知也”。 脉病人不病,脉来如屋漏雀啄者死(屋露者,其脉来既绝而止,时时复起而不相连属也,雀啄者脉来甚数而疾绝止复顿来也)。又经言得病七、八日,脉如屋漏雀啄者死(脉弹人手如黍米也)。脉来如弹石,去如解索者死(弹石者辟辟急也,解索者动而随散乱无复次绪也)。 脉困病人,脉如虾之游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