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经》脉经卷第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问曰:温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对曰:名曰阴阳交,交者,死。人所以汗出者,生于谷,谷生于精。

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汗而热留者,寿可立而倾也。

夫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此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有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

热病,脉尚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躁盛得汗者。生也。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肤刺,喘甚者,死。

热病,阴阳交者,死。

热病。烦已而汗,脉当静。

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阴阳交者,热烦身躁,太阴寸口脉两冲,尚躁盛,是阴阳交,死。

得汗脉静者,生。

热病,阳进阴退,头独汗出,死。阴进阳退,腰以下至足汗出,亦死。

阴阳俱进,汗出已热如故,亦死。阴阳俱退,汗出已寒栗不止,鼻口气冷,亦死。

热病,所谓并阴者,热病已得汗,因得泄,是谓并阴,故治。

热病,所谓并阳者,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治。

右热病并阴阳部

少阴病,恶寒,蜷而利,手足逆者,不治。

少阴病,下利止而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其人吐利,躁逆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蜷,其脉不至,其人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其人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下利,若利止,恶寒而蜷,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时自烦,欲去其衣被者,可治。

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服汤药,其脉暴出者,死。微细者,生。

伤寒六、七日,其脉微,手足厥,烦躁,灸其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厥逆,躁不能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厥不止者,死。

伤寒,厥逆,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者,生。其人汗出,利不止者,死。但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伤寒,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热病,不知所痛,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治。

热病在肾,令人渴,口干,舌焦黄赤,昼夜欲饮不止,腹大而胀,尚不厌饮,目无精光,死不治。

脾伤,即中风,阴阳气别离,阴不从阳,故以三分候其死生。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人形损故也。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其人脉反实者,死。

病者胁下素有痞,而下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侠阴筋,此为脏 结,死。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是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

若下利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而烦躁者,死。

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胶者,难解。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

病则至经,上唇有色,脉自和,为欲解。色急者,来解。

《脉经》目录

登录后发表评论

评论(0)

暂无评论,快来发表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