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应灸七十症•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正中。)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关元(见心腹痛。)行间(见尸厥。)
阅读全文

艾灸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禁忌症

1.作用和适应范围 1.1 作用 (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1.2 适应范围 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 (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肾俞(见痹症。)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百会(见中风。)会阳(见便血。)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见劳伤。)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下脘、胃俞(并见臌胀。)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上脘(见劳伤。)中脘(见喘症。)下脘(见臌胀。)天枢(见劳伤。)胆俞(见劳伤。)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身柱(见咳嗽。)曲池(见偏风。)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尺泽(见中风。)
阅读全文

头痛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百会、太阳(双)、风池、风门、列缺(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穴灸3~7壮,余穴艾条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②隔物灸:附片、艾叶、姜片均可随症选用,毎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③艾条灸:每穴用艾条悬灸5~10分钟,偏寒、偏虚者可灸至20分钟。 主治: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技术二 艾 ...
阅读全文

痢疾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神阙、关元、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艾炷隔姜灸:①先将鲜姜片切成卢径约2.5cm,厚约0.3cm薄姜片,并用针在薄姜片上扎数十个针孔:②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关节稍屈曲,在膝下垫一枕头,使患者处于放松、舒适体位,暴露腹部和双膝以下部位,将准备好的姜片置于神、关元、足三里穴,并在姜片上放置底面直径1cm的圆锥开形艾炷(重约为1.5g),连灸3壮,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治1次,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