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灸法注意事项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专心致志,精心操作。施灸前应向患者说明施术要求,消除恐惧心理,取得患者的合作。若需选用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患者的体位平正舒适,既有利于准确选定穴位,又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 艾炷灸的施灸量,常以艾炷的大小和灸壮的多少为标准。一般情况,凡初病、体质强壮的艾炷宜大,壮数宜多;久病、体质虚弱的艾炷宜小,壮数宜少。按施灸部位的特点 ...
阅读全文

艾灸时的常用体位

施灸时的体位正确与否是准确取穴、预防晕灸、便于术者操作、提高疗效的保证。临床常用的灸疗体位有以下几种。 坐位:正坐,两足蹬地,上肢屈肘趴伏在桌上,暴露背部以便施灸。适用于项、背部穴位施灸。 俯卧位:俯卧,脐下可放一小枕头,以便背部肌肉舒展、平坦。适用于项、背、腰、下肢后侧及上肢部分施灸。 仰卧位:仰卧,上肢平放,下肢放直,或微屈,以便对胸、腹、上肢、下肢前面穴位以及头面部穴位施灸。 侧卧位:非灸 ...
阅读全文

灸法之施灸材料分类

根据治疗需要,在临床上依照施灸材料、施灸方法和温度高低的不同,可分为各类灸法。依照施灸材料分类:有艾灸法、药艾灸法、药锭灸法、电热灸法和其他材料灸法。(一)艾灸法:用单纯艾绒施灸。1.艾条的制作和应用用粗制艾绒卷成长20公分、直径1.2公分的圆柱状的艾卷(艾条),每支艾卷重约10克,可燃烧1小时左右。是灸法中常用的一种材料。其相对温和,一般不会对皮肤形成灼伤。用法据与皮肤距离分为实按灸和悬起灸两类 ...
阅读全文

天灸、水灸与内灸

不用艾,不用火,将某种物质涂在施灸部位,以收到灸治的效果,这就是天灸、水灸与内灸。其中,较多的是涂敷刺激性物质,涂后往往使病患疼痛部位或穴位皮肤起泡,近似于与烧灼灸法的作用,近世又称发泡疗法。 (一)天灸:最早见于南北朝宗懔撰《荆楚岁时记》,该书载:“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又《风俗通》载八月朔日,“以露调朱砂,蘸小指点额,去百病。”《本草纲目》露水条曰:“八月朔日,收取摩墨,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奔豚

奔豚者,肾积也,发于少腹,上至于心,如豚奔走状,上下无时,久则喘逆,骨痿少气。先灸气海,兼灸中极为是。 气海(见劳伤。)    中极(见疝气。)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遗精

书谓有梦精出为梦遗,无梦自遗为精滑。大凡梦遗者,由于相火之强。精滑者,由于心肾之损。拟方当分虚实,灸法统宜于关元、中极及之阴交。设未瘥者,再灸肾俞可耳。关元(见心腹痛。)中极(见疝气。)三阴交(见痿症。)肾俞(见痹症。)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疹病

肌发红点,有若蚊咬者为热疹,细粒透显者为风疹,不透出者为隐疹。隐疹宜灸曲池,风疹、热疹宜乎合谷、环跳。 曲池(见偏风。) 合谷(见偏风。) 环跳(见中风。)
阅读全文

三叉神经痛艾灸疗法

[取穴]太阳、下关、听会、地仓。 [灸法]悬灸,每次艾灸1个小时。每天一到两次。10次一个疗程 [太阳]由眉梢到耳朵之间大约三分之一的地方,用手触摸最凹陷处就是太阳穴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张口时隆起;正坐或仰卧,闭口取穴。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地仓]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阅读全文

眩晕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百会、神阙、风池(双)、脾俞(双)、血海(双)、足三里(双)、气海(双)。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每穴悬灸10分钟左右,或实按灸5次左右,每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②艾炷隔姜灸:每次每穴灸5~7壮,艾炷如黄豆或枣核大小,每日1次,7次为一个疗程。 主治: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技术二 艾灸穴位:百会 ...
阅读全文

感冒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风池、风门、列缺、肺俞、合谷、大椎。 艾灸方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次灸治20~30分钟,每日灸1次,直至痊愈为止。②艾炷隔姜炎: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个穴位灸5~7壮,每日灸1次,重证可每目灸治2次。直至痊愈为止。 主治:风寒感胃。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脉浮紧。 技术二 艾灸穴位:风门、列缺,肺俞、合谷、大椎、风府 ...
阅读全文

落枕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外劳宫(双)、天柱(双)、后溪(双)、悬钟(双)、阿是穴。 操作规程:①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3~4个穴位,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2次。②艾条雀啄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③艾条回旋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④艾炷隔姜灸:每次选用个穴位,多选用局部病处腧穴,每穴灸5~10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 ...
阅读全文

“病入膏肓”与膏肓穴施灸

“病入膏肓”是人们熟知的成语,它来源于《左传》中的一段典故。春秋时,晋侯景公乱施暴政,听信庄姬的谗言,将无辜的大夫赵同和赵括戮杀。由于他残害无辜,内心恐惧,终日惊恐不安,神不归合,积虑成疾,派人到秦国求医。秦恒公派一位名叫医缓的医生前去替他诊疗。医缓尚未抵达时,景公做了个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儿,一个说:“那人是名医,会伤害我们,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我们在膈之上,心之下,叫‘膏肓’的地方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