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顿咳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大椎、列缺(双)、肺俞(双)、风门(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①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3穴,艾炷如麦粒大,切片以热铺穴上,每穴可灸3~5壮。②温针灸:合谷、列缺2穴用毫针施提插捻转的泻法,再以艾绒少许包裹针柄末端.点燃急吹,令其速燃速灭。大椎穴以毫针刺施迎随泻法,令针感沿脊柱向下传导。 主治:鼻塞流涕,咳嗽阵作,咳声高亢,2~3天后咳嗽日渐加剧,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 ...
阅读全文

惊风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水沟、十宣、百会、合谷、太冲(双)、大椎、中脘、丰隆。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选用1~2穴,取麦粒大艾炷灸之,温热红润而痉止,即可取下,每穴3~5壮。一般每日治疗一次,必要时,当日可再施用。取穴中着选穴位是水沟,其次是百会,此两穴临床亦可以前顶、印堂代替,作用类似。②温针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以毫针刺法治疗后,再于针柄上加艾炷施灸,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急惊风 ...
阅读全文

脏燥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膻中、心俞、脾俞、肾俞可随症选用。 操作规程:①温针灸:膻中平刺,束用呼吸补法后,在毫针柄上以艾条点燃,温和灸之,令热过针体而传入体内: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此两穴以毫针透刺,一针贯二穴。取穴顺序当以上下交叉取穴法。②瘢痕灸:通草蘸油灸劳宫、涌泉两穴。对于本证每获奇捷之效。凡多次发作,诸治少效而难巩固者,可试用此法。③隔物灸:将苏叶、艾叶、麝香少许,和 ...
阅读全文

鼻炎艾灸疗法

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它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由千临床或家庭自疗大多选择艾绒为灸材,因此称为艾灸疗法。 炎法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剌法一样都 ...
阅读全文

艾灸美容养生功效

将艾叶晒干,搓取艾绒,制成艾柱,置于选定的穴位燃烧,用治百病,这种神奇的艾灸疗法,流传至今已三千多年了。现将临床常用养生与美容,并有良好效果的艾灸疗法选介于下: 治面部皱纹多:临睡前,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面部的穴位,约距穴2~3厘米左右选进行熏灸,每次选2~3个穴位,各灸5分钟左右,至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鱼尾纹多,选太阳、丝竹空;额纹选阳白、印堂;笑纹选地仓、下关、颊车。或将盐末填平脐孔,切取0.3 ...
阅读全文

隔蟾蜍皮灸

【概述】 隔蟾蜍皮灸,又称隔蟾灸。此法原为民间验方,主要用于治疗瘰疬。首载于明·《类经图翼》“用癞虾蟆一个,破去肠,覆疬上,外以真蕲艾照疬大小为炷,于虾蟆皮上当疬灸七壮或十四壮,以热气透内方住,亦从后发者先灸,至初发者而至。若虾蟆皮焦,须移易灸之。”现代临床亦有应用。 【操作方法】 取略大于病灶范围的蟾蜍皮一块,将其内面平铺于患部,然后持点燃之艾条,在蟾蜍皮上方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宜。施灸 ...
阅读全文

隔巴豆灸

【概述】 隔巴豆灸,在我国宋代已开始应用。最早是巴豆与其他药物混合制成药饼作隔物灸疗的,如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载:“治结胸法,巴豆十四枚,黄连七寸,和皮用。右捣细,唾和成膏,填入脐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声,其病去矣。不拘壮数,病去为度。”。后来也有采取单用巴豆一味的,如明·龚廷贤的《寿世保元》提及“腹中有积及大便秘结,心腹诸痛,或肠鸣泄泻,以巴豆肉捣为饼,填脐中,灸三壮,可至百壮,以效为度” ...
阅读全文

灸法概述

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灸法属于温热疗法,与火的关系密切,火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的“北京人”或80万年前的“蓝田人”时代,乃至更远。据考古学的研 ...
阅读全文

灸法器具

灸法器具,就是为便于轻松、稳定、恒稳、绿色施灸所用的辅助器具,以使灸疗养护者更容易、更方便、更安全地使用艾灸或其它灸法,又称灸疗器。一般施灸材料基本为艾绒,又称艾灸器、艾疗导入器。它是可随意固定在肢体上的任何部位,受灸者可自行调节艾粒与皮肤的距离的器具。 一般分为艾灸罐、艾灸盒、灸筒(含灸棒), 是艾绒艾柱盛放的载体,把点燃的艾绒、艾柱放在艾灸器,然后通过艾灸器的便捷性对人体施灸,因此艾灸器是人们 ...
阅读全文

灸法程序操作和灸感补泻、禁忌注意事项

一般程序 临床上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阳部,后灸阴部, 即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 操作规程 根据应灸腧穴的位置,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又能舒适持久。用温和灸法,可在点穴后随即施灸;如用烧灼灸法,则应在局部消毒后进行灸法治疗。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洒落,以免烧毁衣物。施灸部位较多时,宜按照先上后下、先左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腰痛

腰痛有四,当分灸之。如因房劳过度,则肾虚,灸肾俞穴。偶然欲跌则闪挫,灸气海穴。负重损伤,不能转侧,灸环跳穴。湿气下注,不能俯仰,灸腰俞穴。倘连腹而引痛者,灸命门穴则安。肾俞(见痹症。)气海(见劳伤。)环跳(见中风。)腰俞(见痹症。)命门(见头痛。)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种子

女子不孕之故,由伤其冲任也。若三因之邪伤其冲任之脉,则有月经不调、漏崩带下。或因宿血积于胞中,或因胞寒、胞热,或因体盛痰多,脂膜壅塞胞中,皆不能成孕也。当灸中极为要。 中极(见疝气。)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