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

中医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长久以来历代民医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治疗和保健的方法,如拔罐、膏药、刮痧等

应灸七十症•目疾

眼科治目有五轮之分∶两 属心,曰血轮;乌珠属肝,曰风轮;两胞属脾,曰肉轮;白精属肺,曰气轮;瞳神属肾,曰水轮。其实肝开窍于目,总病实在乎肝。目初病者,先灸百会、上星、神庭三穴。日久内障起翳者,当灸临注。目KTKT 而不了者,必须灸肾俞也。百会(见中风。)上星(从发际直上一寸,或眉心上四寸。)神庭(见头痛。)临泣(见胁痛。)肾俞(见痹症。)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痢疾

古人以赤痢为湿热,伤于血分;白痢为湿寒,伤于气分。凡初患赤白痢积者,法当灸其天枢,兼之中脘。如日久不愈,脾肾两伤者,当灸脾俞,兼之会阳也。 天枢(见劳伤。) 中脘(见喘症。) 脾俞(见痹症。) 会阳(见便血。)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带下

古人治带,有五色之论,而分五脏之疗。又以赤属血、白属气之说。其实带下之病,本在乎带脉,以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然,故名也。法当灸关元数壮。关元(见心腹痛。)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头痛

头痛者,有外感、内伤之分。如痛无休息者为外感,时痛时止者属内伤。若因头风而痛,宜灸百会,并灸神庭,合谷、胆俞皆可灸之。若头痛如破,或因内伤,宜灸命门自痊。 百会(见中风。) 神庭(见眩晕。) 合谷(大指次指歧骨间陷中,即虎口两骨缝中。) 胆俞(见劳伤。) 命门(十四节骨下正中。)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浊症

丹溪曰∶浊症之因有二,肥人多湿热,瘦人多肾虚。总之肾虚之质,下焦空豁则湿热阻于精窍,而成赤白浊也。当灸关元,兼灸行间自痊。关元(见心腹痛。)行间(见尸厥。)
阅读全文

艾灸的作用和适应范围、注意事项、禁忌症

1.作用和适应范围 1.1 作用 (1)温经通络、祛湿散寒 (2)升阳举陷、回阳固脱 (3)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4)预防疾病、保健强身 1.2 适应范围 艾灸对于内科疾病,骨伤科疾病,妇科及儿科疾病,以及各种痛证,感觉、运动功能障碍都有很好的预防保健效果。艾灸还可强身保健,可常灸命门、关元、气海、中脘、足三里等穴。   2.注意事项 (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 ...
阅读全文

腧穴的定位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四)腧穴的定位 正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方法有:(一)骨度分寸法始见于《灵枢·骨度》篇。它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别规定其折算长度。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如前后发际间为12寸;两乳间为8寸;胸骨体下缘至脐中为8寸;脐孔至耻骨联合上缘为5寸;肩胛骨内缘至背正中线为3寸;腋前(后)横纹至肘横纹为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为12寸;股骨大粗隆(大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反胃

反胃者,饮食能入,入而反出,故曰反胃。良由脾胃阳虚,营运失职,不能熟腐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即王太仆云∶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法当灸中脘、下脘,兼灸膈俞。若未效者,再灸脾俞、胃俞,甚则灸足三里。 中脘(见喘症。) 下脘(见臌胀。) 膈俞(见汗症。) 脾俞(见痹症。) 胃俞(见臌胀。)   足三里(见痿症。)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耳聋耳鸣

    《绳墨》曰∶肾气充盛则耳聪,肾气虚败则耳聋,肾气不足则耳鸣,肾气结热则耳聋。经谓耳为肾窍,肾虚耳聋宜灸肾俞,耳鸣宜灸风池。初患者先灸百会为是。    肾俞(见痹症。)    风池、百会(并见中风。)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脱肛

肺与大肠相为表里,故肺热则肛藏,肺虚则肛脱。或因肠风痔漏,或因久痢久泻,或因产妇用力太早,或因小儿叫啼伤气。总须上灸百会,下灸会阳。百会(见中风。)会阳(见便血。)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痰疾

痰属湿,津液所化也。流则为津,行则为液,聚则为痰,上则为涎。其实百病兼痰为多也,灸其上脘,痰自化矣。 上脘(见劳伤。)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疳劳

小儿疳劳之症,面黄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热。皆因肥甘无节,停滞中州,传化迟滞,肠胃内伤,则生积热,热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下脘、胃俞(并见臌胀。) 以上七十症,按穴灸之,自无差忒。若遇跌打损伤、瘀血疼痛、痰核 串、无名肿毒,皆于患处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阅读全文
3/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