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

中医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长久以来历代民医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治疗和保健的方法,如拔罐、膏药、刮痧等

足部保健美足之准备工作

浴足通常是全身保健的开始,也是全身美容的开始。从某个角度说入浴也是种全身美容。所以,人们常将足浴和沐浴同时进行。当人们浸泡在温水中时,全身毛孔张开,有加速新陈代谢作用,可消耗做约30分钟体操的体力,也有发汗作用。请注意入浴前,应先喝杯水,促进发汗。因为人浴时,微血管扩张,毛孔打开,促进汗液和皮脂的分泌。因此,入浴前喝水,可使体内的废物和汗水起排出,维持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洗澡时,水稍微温热,浸泡 ...
阅读全文

耳内吹粉疗法

耳内吹粉疗法,是指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吹布于外耳道内或鼓膜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1.将配制好的药物研制成药未,装入瓶内备用。 2.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患耳稍向上偏。医者持喷粉器(民间称为“鼓子”,形状似扁圆形),在喷粉器的长嘴端放上少许药末,轻轻插入外耳道内,对着患处;再在鼓状的一端用手指捏压,造成一股气流,使药粉喷洒于患处。 如果无喷粉器,可用芦管、细竹管,或用纸卷成细管代之。在其一端 ...
阅读全文

湿敷法

 湿敷法是用纱布浸吸药液,敷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法。古称溻法。 从现有文献看,湿敷(溻)方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该书载:“又丹痈疽始发浸淫进长并少小丹擒方”。《刘涓子鬼遗方》称本方为“擒汤方”,并叙述有“令极冷,擒肿上”及温洗疮上”,“令恒湿”的冷敷和热敷两种方法。至唐•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已载有数种溻方,如“揄肿方”,“治痈疽始作,肿赤掀热长甚速方”,“升麻揄汤方”,“大黄擒洗方”等。对于具体 ...
阅读全文

脐部给药法

脐部给药法是将药物做成适当剂型施于脐部,从而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内病外治的精髓。如《名医类案》载:“膏血砂垢,每溺则其痛不可言……既而九日,便溲俱不通,秘闷欲死。王即令用细灰于患人连脐带丹田,作一泥塘,径如碗大,下令用一指厚灰,四周高起,以新汲水调朴硝一两余,令化,渐倾入灰塘中,勿令漫溢,须臾大小便迸然而出,溺中血条皆如指大。”《续名医类案》载:“一人大小便,数日不通,用商陆捣烂,敷脐上,立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饮食

胃司纳受,脾主消导,一纳一消,营运不息。设脾胃衰弱,则失消纳之权。若饮食不思,灸其上脘。饮食少减,灸其中脘。饮食不化,灸其下脘,或灸天枢。食不下、欲干呕者,宜灸胆俞穴也。上脘(见劳伤。)中脘(见喘症。)下脘(见臌胀。)天枢(见劳伤。)胆俞(见劳伤。)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惊风

惊风者,有急慢之分焉。急惊者,忽然搐搦,身体壮热,面红唇赤,牙闭痰迷,兼之二便不通,宜灸身柱、曲池。慢惊者,缓缓搐搦,身体温和,面色淡黄,或睡露睛,兼之大便青色,宜灸腕骨、尺泽。若闭目、摇头、额汗、昏睡、面青、肢厥、频吐清水,此慢脾风,不可救也。身柱(见咳嗽。)曲池(见偏风。)腕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中,即小指直上处。)尺泽(见中风。)
阅读全文

催气、守气、行气

一、催气法 催气,是指通过各种手法,催促经气速至的方法。《神应经》云:"用右手大指及食指持针,细细动摇、进退、搓捻,其针如手颤之状,是谓催气"。此外,如刮动针柄、弹摇针身、沿经循摄等法,也都有催气的作用。临床常用的催气法有: 1.搜气法:如针入所定深度后,尚不得气或气至不明显,可将针退至浅层,改变针刺方向,再行针刺。如仍不得气,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复进退搜索,以催其气至。 2.循按 ...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任脉(共24穴之后9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任脉(共24穴之后9穴) (16) 中庭 Zhōngtíng[定位]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解剖] 有胸廓(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主治] 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配伍] 配俞府、意舍治呕吐。[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17) 膻中 Dànzhōng[定位] 在 ...
阅读全文

头痛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百会、太阳(双)、风池、风门、列缺(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头部穴位可用小艾炷灸,每穴灸3~7壮,余穴艾条灸5~10分钟:每日灸1~2次。②隔物灸:附片、艾叶、姜片均可随症选用,毎穴灸5~10壮,每日灸1次。③艾条灸:每穴用艾条悬灸5~10分钟,偏寒、偏虚者可灸至20分钟。 主治: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痛连项背,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技术二 艾 ...
阅读全文

痢疾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神阙、关元、足三里(双)。 操作规程:艾炷隔姜灸:①先将鲜姜片切成卢径约2.5cm,厚约0.3cm薄姜片,并用针在薄姜片上扎数十个针孔:②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关节稍屈曲,在膝下垫一枕头,使患者处于放松、舒适体位,暴露腹部和双膝以下部位,将准备好的姜片置于神、关元、足三里穴,并在姜片上放置底面直径1cm的圆锥开形艾炷(重约为1.5g),连灸3壮,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治1次,重 ...
阅读全文

顿咳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大椎、列缺(双)、肺俞(双)、风门(双)、合谷(双)。 操作规程:①隔姜灸:选大椎、风门,肺俞3穴,艾炷如麦粒大,切片以热铺穴上,每穴可灸3~5壮。②温针灸:合谷、列缺2穴用毫针施提插捻转的泻法,再以艾绒少许包裹针柄末端.点燃急吹,令其速燃速灭。大椎穴以毫针刺施迎随泻法,令针感沿脊柱向下传导。 主治:鼻塞流涕,咳嗽阵作,咳声高亢,2~3天后咳嗽日渐加剧,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 ...
阅读全文

惊风的艾灸疗法

技术一 艾灸穴位:水沟、十宣、百会、合谷、太冲(双)、大椎、中脘、丰隆。 操作规程:①艾炷灸:选用1~2穴,取麦粒大艾炷灸之,温热红润而痉止,即可取下,每穴3~5壮。一般每日治疗一次,必要时,当日可再施用。取穴中着选穴位是水沟,其次是百会,此两穴临床亦可以前顶、印堂代替,作用类似。②温针灸:每次选用2~3个穴位,以毫针刺法治疗后,再于针柄上加艾炷施灸,每穴灸3~5分钟,每日1次。本法适用于急惊风 ...
阅读全文
5/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