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

中医学经受了历史长河变迁的洗刷,为人类的生存繁衍作出了重要贡献,长久以来历代民医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总结出了一套很有特色的治疗和保健的方法,如拔罐、膏药、刮痧等

奇经八脉·阴跷脉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阴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2.主要病候:多眠、癃闭。3.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晴明(足太阳经)。搜索复制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督脉(共28穴之前16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督脉(共28穴之前16穴)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2.主要病候: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3.主治概要: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1) 长强 Chángqiáng[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解剖] 在肛尾膈中; ...
阅读全文

国际头针标准线

1970年以来,头针疗法在我国逐步推广应用,不久,这种疗法也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头针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所用的穴区和经络、穴位、脏腑有密切联系,其穴名反映了经络、穴位等理论和特点。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于1984年5月在东京)经过讨论,决定按照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穴位(一针透双穴或三穴)方法原则,制定了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包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之中14穴)

(19) 胆俞 Dǎn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腱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支。[主治] 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配伍] 配阳陵泉、太冲胆道疾病。[刺灸法] 斜刺0.5~0.8寸。[附注] 胆的背俞穴。(20) 脾俞 Pǐshū[定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 ...
阅读全文

腧穴总论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所;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 ...
阅读全文

温灸法操作概要

温灸法是利用温灸器里艾绒在燃烧中产生艾火的穿透力和辐射作用对穴位进行温热刺激。由于艾叶中独特的药物成分,薰灼经络时通过药物渗透增强免疫功能,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针、灸、药各具特色,各有局限。灸法特点在于:弥补针、药之不及。古人有:“药之不及,针之不到,灸之所宜”之说,充分说明灸疗的特殊性,及在保健方面的重要性。 一、操作方法 1、将艾条插入灸盒内固定支架点燃。 2、将灸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脑漏

    胆移热于脑,脑漏黄浊之水,由鼻而出,甚则腥秽。亦有鼻塞不闻香臭者。均宜灸上星穴可也。    上星(见目病。)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胞衣不下

胞衣停滞者,或因气力疲败,或因恶露所阻,皆令不下也。服诸药罔效者,当灸中极立下。 中极(见疝气。)搜索复制
阅读全文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指毫针刺入皮下后的具体操作要求。在针刺操作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针刺效应、提高针治疗效、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的重要环节。取穴的正确性,不仅指其皮肤表面的位置,还必须与正确的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腧穴的治疗作用。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腧穴看作是一个小点,而应有一个立体的腧穴概念。临床上针刺同一个腧穴,如果角度,方向和深度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中8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中8穴) (15) 头临泣 Tóulínqì[定位] 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解剖] 在额肌中;有额动、静脉;布有额神经内、外支会合支。[主治] 头痛,目眩,目赤痛,流泪,目翳,鼻塞,鼻渊,耳聋,小儿惊痫,热病。[配伍] 配阳谷、腕骨、申脉治风眩;配肝俞治白翳;配大椎、腰奇、水沟、十宣治中风昏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次前7穴) (8) 率谷 Shuàigǔ[定位] 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解剖] 在颞肌中;有颞动、静脉顶支;布有耳颞神经和枕大神经会合支。[主治] 头痛,眩晕,呕吐,小儿惊风。[配伍] 配印堂、太冲、合谷治小儿急慢惊风、眩晕、耳鸣;配合谷、足三里治流行性腮腺炎。[刺灸法] 平刺0.5~1寸;可灸。[附注] ...
阅读全文

应灸七十症•噎膈

噎膈之因有五∶有气滞者,有血瘀者,有火炎者,有痰凝者,有食积者。虽分五种,总属七情之变。凡药不能效者,上宜灸天突,中宜灸中脘,下灸足三里为要。 天突、中脘(见喘症。) 足三里(见痿症。)
阅读全文
2/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