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筋痹第三十七

筋痹者,由怒叫无时,行步奔急,淫邪伤肝,肝失其气,因而寒热所客,久而不去,流入筋会,则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缓也,故曰筋痹。宜活血以补肝,温气以养肾,然后服饵汤丸。治得其宜,即疾瘳已,不然则害人矣。其脉左关中弦急而数,浮沉有力者是也。《中藏经》目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病起于六腑者,阳之系也。阳之发也,或上或下,或内或外,或畜在中,行之极也。有能歌笑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者,有自高贤者,有寤而不寐者,有寐而不寤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声清者,有不能言而声昧者,状各不同,皆生六腑也。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济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乐,慎勿违背,亦不可强抑之也。如此从顺,则十生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金石草木,单服皆可以不死者,有验无验,在乎有志无志也。虽能久服,而有其药热壅塞而不散,或上或下,或痞或涩,各有其候,请速详明。用其此法,免败其志,皆于寿矣!谨论候并方具在后篇。辨上痞候并方上痞者,头眩目昏,面赤心悸,肢节痛,前后不仁,多痰短气,惧火喜寒,又状若中风之类者是也,宜用后方:桑白皮[阔一寸长一尺] 槟榔[一枚] 木通[一尺去皮一本作一两] 大黄[三分 湿纸煨] 黄芩[一分] 泽泻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痹第三十三

痹者,风寒暑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入腑则病浅易洽,入脏则病深难治。而有风痹,有寒痹,有湿痹,有热痹,有气痹,而又有筋肉血脉气之五痹也。大凡风寒暑湿之邪,入于肝则名筋痹,入于肾则名骨痹,入于心则名血痹,入于脾则名肉痹,入于肺则名气痹。感病则同,其治乃异。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痒,或淋,或急,或缓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张,或行立艰难,或言语蹇涩,或半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肝者,与胆为表里,足厥阴少阳是其经也,王于春。春乃万物之始生,其气嫩而软,虚而宽,故其脉弦软,不可发汗;弱则不可下。弦长曰平,反此曰病,脉虚而弦,是谓太过。病在外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实而微,是谓不及。病在内不及,则令人胸痛,引两胁胀满。大凡肝实,则引两胁下痛,引小腹令人[一本无此五字]喜怒;虚则如人将捕之;其气逆则头痛耳聋颊赤[一作肿]。其脉沉之而急,浮之亦然,主胁肋[一作支]满,小便难,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脉要论第十

脉者,乃气血之先也。气血盛,则脉盛;气血衰,则脉衰;气血热,则脉数;气血寒,则脉迟;气血微,则脉弱;气血平,则脉缓。又,长人脉长,短人脉短,性急则脉急,性缓则脉缓,反此者逆,顺此者从也。又,诸数为热,诸迟为寒,诸紧为痛,诸浮为风,诸滑为虚,诸伏为聚,诸长为实,诸短为虚。又,短涩沉迟伏皆属阴,数滑长浮紧皆属阳。阴得阴者从,阳得阳者顺,违之者逆。阴阳消息,以经而处之,假令数在左手,得之浮者,热入小肠,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声色形证决死法第四十九

凡人五脏六腑,荣卫关窍,宜平生,气血顺度,循环无终,是为不病之本,若有缺绝,则祸必来矣。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著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死之证兆具之于后。黑色起于耳目鼻,上渐入于口者死。赤色见于耳目额者,五日死。黑白色入口鼻目中者,五日死。黑或如马肝色,望之如青,近则如黑者死。张口如鱼,出气不反者死。 循摸衣缝者死。妄语错乱,及不能语者死;热病即不死。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夫人生气健壮者,外色光华,内脉平调。五脏六腑之气消耗,则脉无所依,色无所泽,如是者,百无一生。虽能饮食行立,而端然不悟,不知死之逼矣实为病□,其大法列之于后。病瞪目引水,心下牢满,其脉濡而微者死。病吐衄泻血,其脉浮大牢数者死。病妄言身热,手足冷,其脉细微者死。病大泄不止,其脉紧大而滑者死。病头目痛,其脉涩短者死。病腹中痛,其脉浮大而长者死。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病四逆者,其脉浮大而短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热则结,绝则泄利无度,利绝而死也。热极则便血。又,风中大肠,则下血。又,实热则胀满,而大便不通,虚寒则滑泄不定,大肠乍虚乍实,乍来乍去。寒则溏泄,热则垢重,有积物则寒,栗而发热,有如疟状也。积冷不去,则当脐而痛,不能久立,痛已则泄白物是也。虚则喜满,喘咳,而喉咽中如核妨矣。《中藏经》目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二)

葛玄真人百补构精圆熟地黄[四两] 山药[二两] 五味子[六两] 苁蓉[三两,酒浸一宿] 牛膝[二两酒浸] 山茱萸[一两] 泽泻[一两] 茯苓[一两去皮] 远志[一两去心] 巴戟天[一两去心] 赤石脂[一两] 石膏[一两] 柏子仁[一两炒]    杜仲[三两去皮剉碎慢火炒令丝断]右为末,炼蜜圆如桐子大,空心温酒下二十圆,男子妇人皆可服。涩精金锁丹韭子[一斤,酒浸三宿,滤出焙干,杵为末]右用酒糊为圆,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痈疽疮肿第四十一

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畜毒不流则生[本作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处,其主也有归,假令发于喉舌者,心之毒也;发于皮毛者,发于肌肉者,脾之毒也;发于骨髓者,肾之毒也[阙肝毒];发于下者,阴中之毒也;发于上者,阳中之毒也;发于外者,六腑之毒也;发于内者,五脏之毒也、故内曰坏,外曰溃,上曰从,下曰逆。发于上者得之速,发于下者得之缓,感于六腑则易治,感于五脏则难瘳也。又,近骨者多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