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藏经

《中藏经》又名《华氏中藏经》,传说为华佗所作,有名邓处中者尝为该书作序,言此书系从华氏寝室遗藏中获得,然语多怪诞,颇不足信,且《隋书》及新旧《唐书》均未著录,疑为六朝人所作,特假托华佗之名而已。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血痹第三十五

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抟,遂成其咎,故使人血不能荣于外,气不能养于内,内外已失,渐渐消削,左先枯则右不能举,右先枯则左不能伸,上先枯则上不能制于下,下先枯则下不能克于上,中先枯则不能通疏,百证千状,皆失血也。其脉左手寸口脉结而不流利,或如断绝者是也。《中藏经》目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人中百病难疗者,莫过于水也。水者,肾之制也。肾者,人之本也。肾气壮则水还于海,肾气虚则水散于皮。又,三焦壅塞,荣卫闭格,血气不从,虚实交变,水随气流,故为水病。有肿于头目者,有肿于腰脚者,有肿于四肢者,有肿于双目者,有因嗽而发者,有因劳而生者,有因凝滞而起者,有因虚乏而成者,有因五脏而出者,有因六腑而来者,类目多种,而状各不同。所以难治者,由此百状,人难晓达,纵晓其端,则又苦人以娇恣,不循理法,触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肺者,魄之舍,生气之源,号为上将军,乃五脏之华盖也。外养皮毛,内荣肠胃,与大肠为表里,手太阴是其经也。肺气通于鼻,和则能知香臭矣。有寒则善欬[一本作有病则喜欬],实则鼻流清涕。凡虚实寒热,则皆使人喘嗽。实则梦刀兵恐惧,肩息胸中满;虚则寒生[一作热],欬[一作喘]息利下,少气力,多悲感。王于秋。其脉浮而毛曰平。又,浮而短涩者,肺脉也。其脉来毛而中央坚,两头[一作傍]虚曰太过。病在外,其脉来毛而微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四)

破黄七神丹朴硝[二斤] 朱砂[五两] 大黄[七两] 甘遂[二两] 山栀[二两] 轻粉[一两] 豉[半斤以绢袋盛之]右七味,以水二斗,熬令水尽,除去甘遂、豉、栀子、大黄,只取朴硝、朱砂、轻粉为末,以水浸豉汁,研匀后入末,三味同和,煮糯米糊为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一圆,吐泻为度。三黄圆治三痟吐血,诸黄症。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大黄[一两]右为末,炼蜜为圆,如桐子大,食后温水下十五圆,量虚实加减服。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五色[一作绝]脉论第十一

面青无右关脉者,脾绝也;面赤无右寸脉者,肺绝也;面白无左关脉者,肝绝也;面黄无左尺脉者,肾绝也;面黑无左寸脉者,心绝也。五绝者死。夫五绝当时即死,非其时则半岁死。然五色虽见,而五脉不见,即非病者矣。 《中藏经》目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虚实大要论第八

病有脏虚脏实,腑虚腑实,上虚上实,下虚下实,状各不同,宜深消息。肠鸣气走,足冷手寒,食不入胃,吐逆无时,皮毛憔悴,肌肉皱皴,耳目昏塞,语声破散,行步喘促,精神不收,此五脏之虚也。诊其脉,举指而活,按之而微,看在何部,以断其脏也。又,按之沉小弱微,短涩软濡,俱为脏虚也。虚则补益,治之常情耳。饮食过多,大小便难,胸膈满闷,肢节疼痛,身体沉重,头目昏眩,唇肿胀,咽喉闭塞,肠中气急,皮肉不仁,暴生喘乏,偶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风中有五者,谓肝、心、脾、肺、肾也。五脏之中,其言生死,状各不同。心风之状[一作候],汗自出而好偃,仰卧不可转侧,言语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于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黄,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动不休者,心绝也,不可救,过五六日即死耳。肝风之状,青色围目连额上,但坐不得倨偻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视,唇面俱青者,死。肝风宜于肝俞灸之。脾风之状,一身通黄,腹大而满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黄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病有灾怪,何谓也?病者应寒而反热,应热而反寒,应吐而不吐,应泻而不泻,应汗而不汗,应语而不语,应寐而不寐,应水而不水,皆属灾怪也。此乃五脏之气,不相随从而致之矣。四逆者,不治。四逆者,谓主客运气,俱不得时也。   《中藏经》目录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阳厥论第四

骤风暴热,云物飞飏,晨晦暮晴,夜炎昼冷,应寒不寒,当雨不雨,水竭土坏,时岁大旱,草木枯悴,江河乏涸,此天地之阳厥也。暴壅塞,忽喘促,四肢不收,二腑不利,耳聋目盲,咽干口焦,舌生疮,鼻流清涕,颊赤心烦,头昏脑重,双睛似火,一身如烧,素不能者乍能,素不欲者乍欲,登高歌笑,弃衣奔走,狂言妄语,不辨亲疏,发躁无度,饮水不休,胸膈膨胀,腹与胁满闷,背疽肉烂,烦溃消中,食不入胃,水不穿肠,骤肿暴满,叫呼昏冒,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传尸论第二十

传尸者,非一门相染而成也。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中于鬼气,因感其邪,遂成其疾也。其候或咳嗽不巳,或胸膈妨闷,或肢体疼痛,或肌肤消瘦,或饮食不入,或吐利不定,或吐脓血,或嗜水浆,或好歌咏,或爱悲愁,或癫风[一作狂]发歇,或便溺艰难。或因酒食而遇,或因风雨而来,或问病吊丧而得,或朝走暮游而逢,或因气聚,或因血行,或露卧于田野,或偶会于园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治疗之方,备于篇末。《中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下 诸病药方六十道(一)

万应圆甘遂[三两] 芫花[三两] 大戟[三两] 大黄[三两] 三棱[三两] 巴豆[二两和皮] 干漆[二两炒] 蓬术[二两] 当归[五两] 桑皮[二两] 硼砂[三两] 泽泻[八两] 山栀仁[二两] 槟榔[一两] 木通[一两] 雷丸[一两] 呵子[一两] 黑牵牛[五两] 五灵脂[五两] 皂角[七定去皮弦]右件二十味,剉碎,洗净,入米醋二斗,浸三日,入银器或石器内,慢火熬,令醋尽,焙干焦,再炒为黄色,存 ...
阅读全文

《中藏经》华氏中藏经卷上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小肠者,受盛之腑也,与心为表里,手太阳是其经也。心与[一本无此二字]小肠绝者,六日死。经则发直如麻,汗出不已,不得屈伸者是也。又,心咳[一本作病]久不已[一本无此二字],则传小肠,小肠欬则气欬俱出也。小肠实则伤热,热则口生疮;虚则生寒,寒则泄浓血,或泄黑水,其根在小肠也。又,小肠寒则下肿,重有热,久不出,则渐生痔疾。有积,则当暮发热,明旦而止也。病气发,则令人腰下重,食则窘迫而便难是其候也。小肠胀 ...
阅读全文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