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

中医常用词汇,普及中医常识。

分刺

【分刺】九刺法的一种。指直接针在肌肉的间隙处(《灵枢.官针篇》)。
阅读全文

九针

【九针】指古代医生应用的九种不同形状和用法的针。其名称是:镵(音蝉)针;圆针;鍉(音低)针;锋针,铍(音披)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九针主要是用来针刺治病;也有的可以做外科和按摩方面的用途,详见该条。
阅读全文

【蒸】将药物放在蒸笼中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才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加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熟地黄由生地的凉血变为温性而补血。
阅读全文

滑剂

【滑剂】滑可去着,如冬葵子、榆白皮之类。滑是滑利,着是有形之邪凝及结于体内,当用性质滑利的药去掉它。例如石淋,尿中有时挟砂石,排尿困难,或突然阻塞,尿来中断,或尿时疼痛难忍,或突然腰痛如折,牵连少腹,尿色黄赤而浑或带血,苔白或黄腻,脉数,用“葵子散”(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韦、木通)加金钱草、海金砂,尿内有血加大小蓟。
阅读全文

急方

【急方】    是治疗急病重病的方剂。有四种意义:病势危急,应迅速救治的;用汤剂荡涤的作用较速;药性剧烈,气味都很雄厚;急则治标的方。急方如温法中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即是。参见“热剂”条。
阅读全文

热剂

【热剂】热能去寒,如干姜、附子之类。即热药治寒证。例如四肢寒冷,怕冷、四肢屈曲而睡,水泻,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口不渴,脉沉细无力,可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阅读全文

和法

【和法】是利用药物的疏通调和作用,以达到解除病邪的目的。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肝胃等方法。凡热性病邪在表,或已入里而有燥渴,说胡话等实证的,都不能使用本法。
阅读全文

坚阴

【坚阴】是固肾精,平相火的方法。例如梦中遗精,但相火妄动,肾气不固。用封髓丹(黄柏、砂仁、炙甘草、研末蜜丸)治疗。黄柏平相火妄动,固肾精,便是坚阴。
阅读全文

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高者因而越之】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高,指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凡停留在这些部位的痰涎食积等有害异物,可用“吐法”把它消除。
阅读全文

衰之以属

【衰之以属】衰,指削弱病邪的治疗方法。“属”是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衰之以属”是先明确证候的性质,然后与药性分类相联系,决定治法。例如:用寒药治热证,用热药治寒证,用温药以治凉(较轻的寒证),用凉药以治温(较轻的热证)。这就是“寒、热、温、凉,衰之以属”。参阅“清法”、“温法”条。
阅读全文

水郁折之

【水郁折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郁,是指水气郁滞于内;折,是调节制约之意。调节制约的根本在于肾。与肾有关的水气郁滞,例如肾阳衰微,症见颜色苍白,头晕眼花,腰部酸痛,四肢发冷,小便短少,浮肿自头面开始,延及下半身,长期不退,按之凹陷不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可用“温肾利水”法;或肝肾阴虚,症见轻度浮肿,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腰脚酸痛,咽干,夜间睡眠较差,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 ...
阅读全文

误下

【误下】本非下证而误用下法的叫“误下”。热性病表证还没有解除,本来应当解表,如果误用下法,能引起变证,如泄泻、结胸、痞证等。其它内科、妇产科、儿科等凡不应下而误用下法都能发生变证,须按具体倩况处理。
阅读全文
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