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词

中医常用词汇,普及中医常识。

惊痫_杂病

【惊痫】指因受惊而得的痫病。唐宋医书所截的店痫,即指小儿惊风。
阅读全文

酒胀_杂病

【酒胀】胀之因于酒积所伤而得病,故名。主要症状为腹胀如斗,或见便血,尿血,脉数或涩。病由酒毒所伤,湿热蕴结肝脾,气血逆阻,肝不藏血,脾不统血所致。
阅读全文

雷头风_杂病

【雷头风】头痛时自觉雷鸣之声,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由湿毒郁结于上所致。
阅读全文

身不仁_杂病

【身不仁】身体肌肤麻木,失去各种皮肤感觉的症状。此因邪气中于络脉,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
阅读全文

失溲_杂病

【失溲】即“小便失禁”。有因脾肺气虚,肾气不足,膀胱无力控制者,多见于老年人,病后体质虚弱病人,其症状为少腹时觉坠胀,常有尿意、量少,滴沥不禁等。有因于神志昏迷、膀胱失去控制者,可见于中风、热性病邪陷心包的病人,病情多属危重。
阅读全文

石瘕_杂病

【石瘕】语出《灵枢.水胀篇》。本病多因月经期间,寒气入侵,恶血停积所致。主要症状为子宫内有块状物形成,日渐增大;如怀孕状,并有闭经等,以包块坚硬如石,故名。类于子宫肿瘤。
阅读全文

蓄水症_杂病

【蓄水症】指太阳膀胱腑之症。主要症状有小便不利、小腹满、睡眠不安,心烦,喝水仍觉口渴,微有恶热,头痛,脉浮。中医认为是由于发汗后表邪未净而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职,水停下焦所致。
阅读全文

眩晕_杂病

【眩晕】眩,眼目昏花;晕,头脑晕转。本证有多种称法,如因头晕而致眼花的,叫“巅眩”;因眼花而致头晕的,叫“目眩”;头昏重而眼黑发花的,称为“眩冒”。多与体虚、肝风、痰气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虚、有实,以虚证为多。虚证多属肝肾阴亏或心脾气血不足所致,实于肝肾阴虚的,症见头目昏眩、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遗精耳鸣等。属心脾两虚的,症见心悸失眠,体倦纳减、面色晄光、唇色淡等。实证多属肝风上扰、痰浊 ...
阅读全文

补泻

【补泻】补和泻是治疗上的两个重要原则。“补”,主要用于治疗虚证。“泻”,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在针灸疗法中的补泻主要是通过应用不同手法以产生不同刺激强度与特点而取得的。古代应用的针法补泻种类很多,主要有“迎随补泻”、“提插补泻”、“疾徐补泻”、“捻转补泻”等,参见各条。
阅读全文

点刺

【点刺】针刺手法中的一种,也即速刺法。其法是以左手捏紧皮肤,右手持针,用拇、食指握针柄,中指紧贴针尖上部约一分左右处,迅速刺入皮下浅层静脉,立即出针,然后压挤出数滴血液的方法。此法一般多用三棱针,针刺部位以手指或足趾端、耳尖、太阳穴、委中穴等为最常用。
阅读全文

短刺

【短刺】十二刺法的一种。用于治疗“骨痹”。刺法是稍摇动地将针刺入,深达骨部,并进行提插手法(《灵枢.官针篇》)。
阅读全文
3/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