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表里实热(四十二)

红紫干滞、黑色焦枯者,表热而实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而燥,气热唇焦烦渴者,里热而实也。表热宜清凉发散分利之,里热宜重解毒兼清凉发散为主。  
阅读全文

音哑(二十二)

心者,声音之主;丹田者,声音之府;喉者,声音之门也。被热毒煎熬,热甚生痰,津液胶锢,痰毒填实,肺窍有碍气道,其毒不能尽行于肌表,故音哑。然热毒既已不行,以致肺窍填实,虽有根有主,声音亦不能发越也。且肺金以空而鸣,不空则不鸣,宜用力子(二钱)、桔梗(一钱)、花粉(二钱)、甘草(一钱)、菖蒲(八分)、黄芩(八钱)、麦冬(二钱)、知母(二钱)、钩丁(二钱)、川贝(一钱)、天麻(二钱)、前胡(二钱)、芍 ...
阅读全文

摘要(九十三)

鼻气通于天,天者头也。肺窍开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之元神之府,而鼻为命门之窍,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疹子未发将发之时,宜用升麻。发表如不透者,急用麻黄、桂枝二味。如过用酸药,势必至于发不透明,所以荆、薄、紫、陈、苏、葱等药,表时定不可缺也。但用亦不可太重,更有复花,亦表药方内而冷利大肠之药,亦不可过用,或有用松毛尖,其性极寒,尤为不可,切嘱切嘱。夫表时忌用最寒之药,间有用 ...
阅读全文

狂躁(六十二)

毒瓦斯壅盛于内为风邪所闭,不能骤发而惊搐狂躁,治宜苏芥散加大黄、枳壳,大小便闭者最宜清利之。  
阅读全文

发狂(二十四)

发狂一症,虽不得见,然总因风寒外束,腠理闭密,大肠干燥,身热无汗,毒火郁结而不得发越故也。初起用麻黄散加大黄,回后用石膏(四两)、知母、黄连(各一钱)等味,治之可愈。  
阅读全文

五经热症(八十三)

五经热症病原分,热气熏蒸上冲心,谵语妄言神志乱,犀角黄连可定神。热蒸于肝,则搐搦如惊,治宜天麻、羌活、胆星。热蒸于脾,则腹胀,渴饮,目肿,大便闭,宜投枳壳、山栀、大黄。热蒸于肺,喘嗽鼻涕,兜铃、贝母、桑皮。热蒸于肾,玄参、知母。  
阅读全文

紫红白三泡(七十八)

紫红泡起于化肌传肝,表里不解,致血鼎沸,以黄连解毒汤加犀角、紫草、生地、丹皮、山栀、木通治之。白泡者,乃气有余而血不足也。化肌传肺,热毒注于皮肤之间,其津液亦随气而泡也。白而空者,其气虚也;白而有清水者,其气实也,用川连、石膏、丹皮、黄芩、生地、僵蚕、连翘、玄参。又云∶白泡亦热之故,《经》云∶血热则斑,气热则泡。又云∶皮湿之故,肾水盛耳,总有热毒未出而热邪先为所害也。论气盛则泡,气盛者毒瓦斯盛也 ...
阅读全文

舌肿无声(六十一)

君火炎上热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轻,舌根肿胀难言语,甘桔玄参连倍增,再加犀栀并连心,立时煎服岂无声。《经》云∶肿消声响可无惊,随进二冬知玄参,薄荷连翘荆芥穗,条芩射干与豆根。  
阅读全文

疹后气喘发热(一百十二)

大便秘结,庸医以为宜投大黄,二次仍不能通,但此症非泻不能回生矣,速进济川煎,内加肉苁蓉、枳壳、牛膝,以泄大便秘结。又加升麻五六分之数,随用大黄七八钱之,则顷刻黑粪先出,而后大便通泄即安矣。故用升麻一提则清气上升,用大黄一泻则浊气下降也。  
阅读全文

便下脓血(三十九)

疹后泄泻而便脓血,此邪热内陷,大忌止涩,最宜升发开提,虽云清气不复,脾胃虚弱,不得轻用生 ,但解其热,凉其血,而诸症自愈。治疹之法与他症大不相同,宜清热发散,凉肠为主。便下纯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为主,倘若鲜血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瘀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于肠胃。粪后为远血,出于肺肝,用药切忌酸涩之味,如疹后见之者,此移热于大肠,药宜降之,随进槐角、 ...
阅读全文

头温足冷(三十七)

头乃诸阳之会,毒瓦斯上蒸故温,足之六经属水土木,水寒则冰,土寒则拆,木寒则枯,足冷者,阳气绝也。《经》云∶足冷过膝者不治。但疹出郁于上而足冷者,宜清之于上,则火降而足温。四肢脾胃主之,是以四肢先见者不治,疹后四肢冰冷亦不治也。疹后头汗如淋,毒惨阳位者则不治。若治,宜前开录四十九日后之方治之,此因火性炎上,兼之渗泄无门,不容滂达,焰光上窜,汗之所以上涌若蒸也。四肢属脾宜和暖之故,不宜热,尤不宜冷,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