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谵语不眠(二十五)

谵语发狂,啼叫多时,治宜发汗兼通大小便,《经》云∶心烦乱用凉膈散,快胸又疏表,透毒凉解清火以去其根。又云∶肾燥故心躁,火屈于水而出也。《经》云∶肾枯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肺主烦,肾主燥,有痰,有火,有毒,有虫,有痒,用黄芩、黄连、麦冬、知母、贝母、连翘、车前、羚羊、犀角、防风、胆草、干葛、冬花、茯苓、柴胡、山栀、槐花、石膏、栝蒌仁等味,又加玄参、生甘草、茯苓、山栀解清肺火,宜重或用大黄、六一散之类。 ...
阅读全文

附补疹子诸方

忌用药物疹子初发热时,忌用麦冬、生地,恐其清肺而敛邪也。发散不出,忌用人参、黄 、白术、恐其补气而发喘也。忌用诸热药,恐其助火而伤肺也。切忌鸡、鱼、虾、鸭,四十九日内,食之必然重出,食鸡子多令儿眼白,食糖多令儿牙疳,食酸碱物均害肺。如泄泻太过,以加味四苓散与之,切忌诃子、豆蔻、参、 补涩之药,即生甘亦不宜多用。治例疹有出没,治分升降,且如壮热腮红便服升麻,面毒神慢宜用紫苏、葱头,气粗热壅,心烦便 ...
阅读全文

瘾症(五十五)

疹出未收,复感风寒邪气,风邪外袭皮毛而入肺,肺中毒瓦斯合而伏于两胁背脑腰腿之间,形如鬼崇疙瘩,名为疯瘾,痒不可忍,宜荆芥防风败毒散洗之可也。  
阅读全文

症(四十)

乃太过之症,比疹更重,夹毒上浮,从毛窍中出,形如蚊咬之状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参、荷鼻、大力、黄连、川芎、羌活、山栀、防风、荆芥、连翘、甘草、大黄等味,便有神功。  
阅读全文

腰胁痛(二十八)

毒伏于肾,肾传于腰,腰乃一身之关节也。毒火煎熬,肾水枯槁,水火失济,故腰疼也。初起用败毒散(川羌、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升麻、干葛、甘草、青皮),若外感风寒必兼头痛,亦用此药。两胁疼痛尚有余毒在中,阴阳之气不能升降,故作胁疼治,宜柴胡、枳壳、桔梗、赤茯苓之类,使二便气流通而疼自止矣。  
阅读全文

呕吐咳逆(九十七)

《经》曰∶胃火抑郁,肺火上冲而为逆重,用生石膏、生黄芩。次之又方∶柴前蝉桔曲二冬,茯苓石膏芩蒌仁。  
阅读全文

疹后生风(九十)

疹后生风,疹没而荣卫俱虚,虚极则生热,热极则生风,其症手足螈 ,目直项急,角弓反张,口吐白沫,是脾虚为肝木所制,治宜平肝散风。  
阅读全文

误降再表方(第九)

误降之说,谓其麻未出透,降之太早,见他气急便实,无汗昏睡,目赤眼开便可服之。如误服酸涩热补之剂,不可救药矣。误降重表有钩藤,大力蝉衣复花同,薄荷苏子甜桔梗,大青龙汤合剂攻。解毒汤∶自古黄连名解毒,黄柏黄芩共合成。  
阅读全文

半表半降良方(第八)

半表半降紫力芩,苏子钩藤山栀仁,石膏甘草与木通,桑杏便闭大黄均。消痰化毒汤∶消痰化毒覆蝉衣,薄荷钩藤白桑皮,紫杏甘桔大力子,石蒲全梢僵蚕宜。此汤回后,人倦气粗,痰嗽声哑,感冒风寒,以此服之能解毒化痰,开音发散。  
阅读全文

口中臭气(七十一)

口中之臭气,勃勃冲人,是肺胃中火所致,此症多有失声,喘呕,兼吐脓血,皆其候也。药宜清金汤、泻火汤主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