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与头部有关的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1.督脉 (1)循行:《素问·骨空论》:“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督脉分布线:沿颈椎后突上行,循头顶正中线前行,至项后风府处,入脑,上行头顶,经前额正中下行,循鼻尖至鼻下人中,与任脉相接。 (2)头部发际区经穴: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冈会、上星、神 ...
阅读全文

头针疗法的起源和发展

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简称头针。它是在中国传统针灸学基础上,结合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的原埋及生物物全息理论规律的基础上形成,通过针刺等方法刺激头部特定区域和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古代医家已在经络理论上认识到头部的重要性,认为“头为精明之府”。《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中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素问·气穴论篇》中就提到:“头上五行行 ...
阅读全文

头痛头针疗法

头痛是指头部经脉细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头痛为特征的一种病证。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 病因:感受外邪,情志失调,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饮食劳倦或体虚久病,头部外伤或久病入络。 病机:外感头痛:外邪上扰清窍,壅滞经络,络脉不通。内伤头痛: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病性:外感头痛之病性属表属实,内伤头痛属虚证,亦有虚实夹杂证。 【主穴】额中线、顶中线、顶颖前斜线下1 ...
阅读全文

咳嗽头针疗法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以咳嗽、咯痰为主要临床特征。 病因:外感六淫,内邪干肺。 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病位: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病性:外感咳嗽属于邪实,内伤咳嗽多属邪实与正虚并见。 【主穴】额旁l线(双)。 【配穴】痰多者加额旁2线;咽痛、咽痒者加额中线;咳嗽而气短者加额旁3线、顶中线;发热者加额中线。 【操作方法】快速进针,将针体迅速推进至帽状腱膜下层,额旁1 ...
阅读全文

痢疾头针疗法

痢疾是以剧烈腹痛、腹泻、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节。相当于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病因:外感时疫邪毒、内为饮食所伤。 病机:寒湿、湿热、积滞、疫毒等壅塞肠中,气血与之搏结凝滞,肠道传化失司,脉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 病位:肠。 病性:实证为主,兼有虚证。 【主穴】额旁2线(双侧)。 【配穴】寒湿痢、休息痢配顶中线。 【操作方法】用毫针刺法。以15°角进针,15岁以 ...
阅读全文

瘾闭头针疗法

瘾闭是由于肾和膀胱气化失司导致的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小便点滴而出,甚则闭塞不通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其中以小便不利,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以小便闭塞,点滴全无,病热较急者称为“闭”。瘾和闭虽有区别,但都是指排尿困难,只是轻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多合称为瘾闭。多见于老年男性、产后妇女及手术后患者,相当于西医学的尿潴留。 病因:湿热下注,肺热壅盛,肝郁气滞,尿路阻塞,脾气不升, ...
阅读全文

痛经头针疗法

痛经又称“经行腹痛”,是指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周期性小腹疼痛,以青年女性较为多见。西医学将其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异常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的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 病因: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不和,脉络受阻,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此外,悄志不调、肝气郁结、血行受阻;寒湿之邪客 ...
阅读全文

月经不调头针疗法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症的月经病,临床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和月经先后无定期几种情况。西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生殖器炎症或肿瘤引起的阴道异常出血等疾病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本病的形成主要因于气虚不固或热扰冲任。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失固;血热则流行散溢,以致月经提前而至。月经后期又称“经迟”或“经期错后”,有实有虚。实者或因寒凝血瘀、冲任不畅,或因气郁滞、冲任受阻,致使经期延后;虚 ...
阅读全文

头针疗法之脏腑经络理论

头针是在头部进行针刺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   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张介宾注:“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手足阳明经分布于前额及面部,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交颈 ...
阅读全文

眼针适应症、配穴治疗及注意事项

眼针的功能:止痛消肿,安神定志,理气和血,通经活络。 配穴 1、中风偏瘫:针上焦区。 2、急性扭伤:针下焦区。 3、落枕:针双上焦区。 4、降血压:针双肝区。 5、痛经:针双下焦区。 6、遗尿或尿频:下焦区,肝区,肾区。 7、心律不齐:双心区。 8、膈肌痉挛:中焦区。 9、胃痉挛:中焦区。 10、头痛:上焦区,偏头痛配胆区,后头痛配膀胱区。   其他适应症 1、目赤痛:肝区。 2、近视:肝区配内睛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后13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少阳胆经(共44穴之后13穴) (32) 中渎 Zhōngdú[定位] 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解剖] 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主治]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配伍] 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刺灸法]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后16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之后16穴) (8) 三阳络 Sānyángluò[定位] 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解剖] 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主治] 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配伍] 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 ...
阅读全文
9/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