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

中医康复,针灸治疗,针刺

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共21穴之前8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太阴脾经(共21穴之前8穴)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3 ...
阅读全文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针灸学》第一章 经络总论•(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 ...
阅读全文

留针法

当毫针刺人腧穴,行针得气并施以或补或泻手法后,将针留置在穴内者称为留针。留针是毫针刺法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提高针刺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通过留针,可以加强针刺感应和延长刺激作用,还可以起到候气与调气的目的。针刺得气后留针与否以及留针时间久暂,应视患合体质、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如一般病症只要针下得气并施以适当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置10~20分。但对一些特殊病症,如慢性、顽固性、痉挛性疾病,可适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之后12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之后12穴) (8) 小海 Xiǎohǎi[定位] 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解剖] 尺神经沟中,为尺侧腕屈肌的起始部;有尺侧上、下副动脉和副静脉以及尺返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本干。[主治] 肘臂疼痛,癫痫。[配伍] 配手三里治肘臂疼痛。[刺灸法] 直刺0.3~0.5寸。[附注] 手太阳经所入为“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前7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前7穴) 1.经脉循行:起于鼻翼两侧(迎香)上行到鼻根部与足太阳经交会,向下沿鼻外侧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承浆处,再向后沿口腮后下方,出于下颌大迎处沿下颌角颊车,上行耳前,经上关,沿发际,到达前额(前庭)。面部支脉:从大迎前下走人迎,沿着喉咙,进入缺盆部,向下过膈,属于胃,联络脾脏。缺盘部直行的脉:经乳头,向 ...
阅读全文

经络总论

——《针灸学》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内经》关于经络的记载说,它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内外,贯串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藉以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护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经和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指经脉,犹如途径,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为络脉,它譬如网 ...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中22穴)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十二经脉·足阳明胃经(共45穴之中22穴) (8) 头维 Tóuwéi  [定位] 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的额支;布有耳额神经的分支及面神经额颖支。  [主治] 头痛,目眩,口痛,流泪,眼睑(目闰)动。  [配伍] 配合谷治头痛;配太冲治目眩。  [刺灸法] 平刺0.5~1寸。  [ ...
阅读全文

奇经八脉·阳跷脉

——《针灸学》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奇经八脉·阳跷脉 1.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上挟口角,入目内眦,与阴跷脉相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2.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3.交会腧穴: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髎(足少阳经)、臑俞(手太阳经)、肩髃、巨骨(手阳明经)、天髎(手少阳经)、地仓、巨髎、承泣(足阳明经)、晴明(足太阳经 ...
阅读全文

腕踝针进针点及其适应证

按分区查明病症所在区,即在腕踝部选取相应同一区的进针点。腕与踝部各有六个点,分别代表上下六个区。下面将各点位置以及适应证介绍如下:   一、腕部 进针点共6个,约在腕横纹上二横指(内关、外关)一圈处。从掌间尺侧至桡侧,再从腕背桡侧至尺侧,依次称作为上1、上2、上3、上4、上5、上6。   上1: 位置:在小指侧的尺骨缘前方,用拇指端按压觉凹陷处。 适应证:前额部、目疾、鼻疾、面神经炎、前牙肿痛、咽 ...
阅读全文

腧穴的作用

——《针灸学》第二章 腧穴总论•(二)腧穴的作用 (一)近治作用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所有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病症。(二)远治作用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影响全身的功能。如“合谷穴”不仅可治上肢病,还可治颈部及头面 ...
阅读全文

埋针法(皮内针疗法)

皮内针是以特制的小型针具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进行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临床需作较长时间留针的病症,可采用本法。  皮内针针具 皮内针是用不锈钢特制的小针。有颗粒型、揿钉型两种:颗粒型(麦粒型):一般针长约1cm,针柄形似麦粒或呈环形,针身与针柄成一直线。揿钉型(图钉型):针身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针身与针柄呈垂直状。  皮内针针刺方法 针刺前针具和皮肤(穴位)均进 ...
阅读全文

毫针刺法之持针法与进针法

毫针刺法,具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严格的操作规程,为医者必须熟练地掌握从进针至出针的针刺技法全过程。 毫针持针法(一)刺手与押手毫针操作时,一般将医者持针的右手称为"刺手",按压穴位局部的左手称为"押手"(又称"压手")。《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述的"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说明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毫针,进针时将臂、腕、指之力集于刺手,使针尖快速透入皮肤,然后行针。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穴位皮肤,使毫针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