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中医古籍,针灸大成

手足腰腋门

手臂痛不能举:曲池尺泽肩髎三里少海太渊阳池阳溪阳谷前谷合谷液门外关腕骨。 臂寒:尺泽神门。 臂内廉痛:太渊。 臂腕侧痛:阳谷。 手腕动摇:曲泽。 腋痛:少海间使少府阳辅丘墟足临泣申脉。 肘劳:天井曲池间使阳溪中渚阳谷太渊腕骨列缺液门。 手腕无力:列缺。 肘臂痛:肩髎曲池通里手三里。 肘挛:尺泽肩髎小海间使大陵后溪鱼际。 肩臂酸重:支沟。 肘臂、手指不能屈:曲池三里外关中渚。 手臂麻木不仁:天井曲池 ...
阅读全文

命门部位歌

中庭与天庭,司空及印堂;额角方广处,有病定存亡。青黑惊风恶,体和润泽光,不可陷兼损,唇黑最难当。青甚须忧急,昏暗亦堪伤;此是命门地,医师妙较量。 面眼青肝病,赤心,黄脾,白肺,黑肾病也。
阅读全文

禁针穴歌

脑户、顖会、及神庭,玉枕、络却、到承灵;颅息、角孙,承泣穴,神道、灵台、膻中明。水分、神阙、会阴上,横骨、气冲,针莫行;箕门、承筋、手五里,三阳、络穴、到青灵。 孕妇不宜针合谷,三阴交内亦通论;石门针灸应须忌,女子终身孕不成。外有云门并鸠尾,缺盆主客深晕生;肩井深时亦晕倒,急补三里人还平。刺中五脏胆皆死,冲阳血出投幽冥;海泉颧髎乳头上,脊间中髓伛偻形。手鱼腹陷阴股内,膝膑筋会及肾经,腋股之下各三寸 ...
阅读全文

足太阳膀胱经考正穴法(三之二)

脾俞:十一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三壮。《明堂》灸五壮。《素问》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痃癖积聚,胁下满,泄利,痰疟寒热,水肿气胀引脊痛,黄疸,善欠,不嗜食。胃俞:十二椎下两旁相去脊各一寸五分,正坐取之。《铜人》针三分,留七呼,灸随年为壮。《明堂》灸三壮。《下经》灸七壮。主霍乱,胃寒,腹胀而鸣,翻胃呕吐,不嗜食,多食羸瘦,目不明,腹 ...
阅读全文

东垣针法(聚英)

东垣曰:『《黄帝针经》:「胃病者,胃脘当心而痛,上肢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脾胃虚弱,感湿成痿,汗大泄,妨食。三里、气冲,以三棱针出血,若汗不减、不止者,于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禁酒,忌湿面。』 东垣曰:『《黄帝针经》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盖上气者,心肺上焦之气,阳病在阴,从阴引阳,去其邪气于腠理皮毛也。又云:「视前痛者,当先取之。」是先以缪刺,泻其经 ...
阅读全文

灸疮膏法 洗灸疮 灸后调摄法

灸疮膏法 用白芷、金星草、淡竹叶、芩、连、乳香、当归、川芎、薄荷、葱白等,炒铅粉、香油煎膏贴。如用别膏不对症。倘疮口易收,而病气不得出也。如用别物,干燥作疼,亦且不便。 洗灸疮 古人灸艾炷大,便用洗法。其法以赤皮葱、薄荷煎汤,温洗疮周围,约一时久,令驱逐风邪于疮口出,更令经脉往来不涩,自然疾愈。若灸火退痂后,用东南桃枝青嫩皮煎汤温洗,能护疮中诸风;若疮黑烂,加胡荽煎洗;若疼不可忍,加黄连煎神效。 ...
阅读全文

手少阴心经 穴主治 手少阴心经穴歌

手少阴经穴主治《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征,其数七,其臭焦,其液汗。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 ...
阅读全文

八会

    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难经》云:『热病在内者,取会之气穴也。』
阅读全文

疮毒门

疔疮生面上与口角:灸合谷。 疔疮生手上:曲池(灸)。 疔疮生背上:肩井三里委中临泣行间通里少海太冲。 瘰疬:少海(先针皮上,候三十六息,推针入内,须定浅深,追核大小,勿出核,三上三下,乃出针)天池章门临泣支沟阳辅(灸百壮)肩井(随年壮)手三里。 痈疽发背:肩井委中,又以蒜片贴疮上灸之,如不疼,灸至疼;如疼,灸至不疼,愈多愈好。 溺水死者,经宿可救:即解死人衣带,灸脐中。 狂犬咬伤人:即灸咬处疮上。 ...
阅读全文

治小儿诸惊推揉等法(二之二)

第十八、月家惊:因母当风而卧,或因多眠,或儿月内受风,痰壅心口,落地眼红撮口,手掐拳,头偏左右,哭不出声,肚起青筋,半月即发,肚腹气急,母食煎炒过多所致。推三关、肺经各一百,运八卦、推四横纹各五十,双龙摆尾二十,掐中指头、劳宫、板门。若不效,煅青筋缝上、胸前各七壮,绕脐四壮,百劳穴二壮,即安。 第十九、盘肠惊:因乳食生冷荤物,伤于脏腑,肚腹冷痛,乳食不进,人瘦软弱,肚起青筋,眼黄手软,六腑有寒。推 ...
阅读全文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