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大成

中医古籍,针灸大成

内八段锦

红净为安不用惊,若逢红黑便难宁,更加红乱青尤甚,取下风痰病立轻。 赤色微轻是外惊,若如米粒势难轻,红散多因乘怒乱,更加搐搦实难平。 小儿初诞月腹病,两眉颦号作盘肠,泣时啼哭又呻吟,急宜施法行功作。 小儿初诞日,肌体瘦尪羸[wāng léi],秃发毛稀少,元因是鬼胎。
阅读全文

策·针有深浅策

问:『病有先寒后热者,先热后寒者,然病固有不同,而针刺之法,其亦有异乎?请试言之!』 对曰:『病之在天人也,有寒热先后之殊,而治之在吾人也,有同异后先之辨。盖不究夫寒热之先后,则谬焉无措,而何以得其受病之源;不知同异之后先,则漫焉无要,而何以达其因病之治。此寒热之症,得之有先后者,感于不正之气,而适投于腠理之中,治寒热之症,得之有后先者,乘其所致之由,而随加以补泻之法,此则以寒不失之惨,以热则不过 ...
阅读全文

素问九针论

九针式帝曰:『针之长短有数乎?』歧伯对曰:『一曰镵针,取法于巾针,头大末锐,末平半寸卒锐之,长一寸六分。二曰圆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而卵其锋,针如卵形,圆其末,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取法于黍粟之锐,长三寸半。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刃三隅,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取法于剑,锋末如剑,广二寸半,长四寸。六曰圆利针,取法于牦针,且圆且锐,微大其末,反小其身,又曰中身微大,长一寸六分。七曰毫针 ...
阅读全文

十二经井穴(杨氏) 卷五

手太阴井:少商人病膨胀,喘咳,缺盆痛,心烦,掌热,肩背疼,咽痛喉肿。斯乃以脉循上膈肺中,横过腋关,穿过尺泽入少商,故邪客于手太阴之络,而生是病。可刺手太阴肺经井穴少商也,手大指侧。刺同身寸之一分,行六阴之数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灸三壮。手阳明井:商阳人病气满,胸中紧痛,烦热,喘而不已息。斯乃以其脉自肩端入缺盆,络肺;其支别者从缺盆中直而上颈,故邪客于手阳明之络,而有是病。可刺手阳明大肠 ...
阅读全文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何以子午言之?曰:『子时一刻,乃一阳之生;至午时一刻,乃一阴之生,故以子午分之而得乎中也。』    流者,往也。注者,住也。天干有十,经有十二: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余两经,三焦、包络也。三焦乃阳气之父,包络乃阴血之母,此二经虽寄于壬癸,亦分派于十干。   每经之中,有井、荥、俞、经、合, ...
阅读全文

足太阴脾经考正穴法

隐白: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脾脉所出为井木。《素注》针一分,留三呼。《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腹胀,喘满不得安卧,呕吐食不下,胸中热,暴泄,衄血,尸厥不识人,足寒不能温,妇人月事过时不止,小儿客忤,慢惊风。大都: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骨缝赤白肉际。脾脉所溜为荥火。脾虚补之。《铜人》针三分,灸三壮。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 ...
阅读全文

足太阳膀胱经 穴主治

足太阳经穴主治《内经》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又曰:『膀胱为黑肠。』诸书辨膀胱不一,有云:『有上口,无下口。』有云:『上下皆有口。』或云:『有小窍注泄。』皆非也。惟有下窍以出溺,上皆由泌别渗入膀胱,其所以入也、出也,由于气之施也。在上之气不施,则注入大肠而为泄;在下之气不施,则急胀涩涩,苦不出而为淋。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 ...
阅读全文

手部(治病要穴[医学入门]之)

手部 ◎曲池:主中风,手挛筋急,痹风,疟疾先寒后热。 ◎肩井:主肘臂不举,扑伤。 ◎肩髃:主瘫痪,肩肿,手挛。 ◎三里:主偏风下牙疼。 ◎合谷:主中风,破伤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病,水肿,难产,小儿急惊风。 ◎三间:主下牙疼。 ◎二间:主牙疾,眼疾。 ◎支正:主七情气郁,肘臂十指皆挛及消渴。 ◎阳谷:主头面手膊诸疾,及痔痛,阴痿。 ◎腕骨:主头面、臂腕、五指诸疾。 ◎后溪:主疟疾,癫痫。 ◎少 ...
阅读全文

肠痔大便门

肠鸣:三里陷谷公孙太白章门三阴交水分神阙胃俞三焦俞。 肠鸣而泻:神阙水分三间。 食泄:上廉下廉。 暴泄:隐白。 洞泄:肾俞。 溏泄:太冲神阙三阴交。 泄不止:神阙。 出泄不觉:中脘。 痢疾:曲泉太溪太冲丹田脾俞小肠俞。 便血:承山复溜太冲太白。大便不禁:丹田大肠俞。 大便不通:承山太溪照海太冲小肠俞太白章门膀胱俞。 大便下重:承山解溪太白带脉。 闭塞:照海太白章门。 泄泻:曲泉阴陵然谷束骨隐白三焦 ...
阅读全文

头面门

头痛:百会上星风府风池攒竹丝竹空小海阳溪大陵后溪合谷腕骨中冲中渚昆仑阳陵。 头强痛:颊车风池肩井少海后溪前谷。 头偏痛:头维。 脑泻:顖会通谷。 头风:上星前顶百会阳谷合谷关冲昆仑侠溪。 脑痛:上星风池脑空天柱少海。 头风,面目赤:通里解溪。 头风牵引脑顶痛:上星百会合谷。 偏正头风:百会前顶神庭上星丝竹空风池合谷攒竹头维。 醉后头风:印堂攒竹三里。 头风眩晕:合谷丰隆解溪风池垂手着两腿,灸虎口内 ...
阅读全文

治症总要(杨氏)

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急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后用生葱、薄荷、桃柳叶,四味煎汤淋洗,灸令祛逐风气自疮口出。如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疮为妙。但人不信此法,饮食不节,色酒过度,卒忽中风,可于七处一齐俱灸各三壮,偏左灸右,偏右灸左,百会、耳前穴也。〔第一〕阳症,中风不语,手足瘫痪者:合谷肩髎手三里百会肩井风市 ...
阅读全文

壮数多少 灸法 炷火先后

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扁鹊灸法,有至三五百壮、千壮,此亦太过。曹氏灸法,有百壮,有五十壮。《小品》诸方亦然。惟《明堂本经》云:「针入六分,灸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以病之轻重而增损之。』 凡灸头项,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 《铜人》治风,灸上星、前顶、百会,至二百壮,腹背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多灸,灸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千金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