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医

瑶族居住在我国南方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实践中,瑶族人民积累了利用草药防病治病的丰富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瑶族医药。

瑶族医药:飞出大瑶山的金凤凰

瑶族与古代的“荆蛮”渊源关系密切,瑶族主要源于蚩尤九黎部落,是蚩尤九黎部落成员的后裔与湘江、资江、沅江及洞庭湖地区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瑶族人口分布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分散在世界各地,集中在东起广东乳源五岭山脉,西至云南勐腊金平哀牢山,南达云南河口大围山和广西防城十万大山,北至湖南辰溪山区,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分布格局。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瑶族同胞世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瑶族地 ...
阅读全文

瑶医认为的病因有哪些?

导致人体正常的盈亏平衡状态遭到破坏而发生疾病的因素,就是病因。瑶医对病因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对瘴气的认识,此后,随着瑶区药的不断发展,瑶医对病因的认识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瑶医探求病因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详细询问发病经过,了解可能引起疾病的直接或间接原因;二是以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衷现为依据,经过分析,推求病因。由于瑶族居住环境的特殊性,瑶医,对病因的认识,除了包括其他医学普遍认同的病因,即一 ...
阅读全文

瑶医学目诊之眉诊

眉毛位于眼睛的上方,有保护眼睛不受损伤的功能。观察眉毛不仅在相学上有重要价值,在临床诊断上也有一定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眉为肾所主,为肾之外候,又肺主皮毛,故眉毛候肾及肺。眉部为手足阳明经所过之处,故眉毛又可反映阳明气血的盛衰状况。因此,诊察眉毛可作为反映肾气盛衰、气血多少及人体衰老的重要标志。 眉者,媚也,为两目之精华。因眉与人的先天肾的发育有关,故眉可以体察出肾与精、血、律、液、髓的病变。 观 ...
阅读全文

瑶医学甲诊的诊察方法及意义

观察指甲时要求有良好的光线,以自然光为最佳,周围气温以20摄氏度左右为宜,诊前不宜挤揉指头、指甲。病人伸手俯掌,自然平放于平心脏水平的桌上或医者的掌上,各指自然伸直,然后逐手、逐指观察甲体、甲床、月床、月痕,辨明其形状、质地、颜色、光泽度等方面情况。 (一)诊察部位:为患者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指甲。 (二)诊察方法及反应征兆 1.诊察方法:检查者用右手拇、食二指的指腹夹持患者上述手指末 ...
阅读全文

瑶医学药物的采集

药物采收的季节、时间和方法,与药材的品质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的药用部分,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草等都有一定的成熟时期,而且有效成分贮存量的高低也因季节而有所不同,因此要尽量选择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最多时进行采集,才能得到品质较好的药材。动物药材也同样有一定的捕捉与加工时期。现将有关各类药材采收的一般注意事项归纳如下: (一)根及根莲类药材 根为植物的贮藏器官,在植物地上 ...
阅读全文

瑶医学药物的加工炮制

瑶药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人药,这是使用天然药物的一个特点。药物炮制就是依照用药需要和药物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釆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瑶族用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这些天然药物,或质地坚硬、粗大,或含有杂质、泥沙,或含有毒性成分等,所以都要经过加过炮制后才能应用。 药物炮制的目的有以下几方面:①提高药物净度,确保用药质量。药物在采收、运输、保管等过程中,常混有沙土、杂质、霉烂品 ...
阅读全文

瑶医学的妇科经验

(一)崩漏症 崩漏症包括血崩与漏下两种,血崩是指来势很急的胞宫出血,漏下是指来势缓慢持续不断的胞宫出血,二者在性质上是基本相同的,临床上常并称为崩漏。本症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在临床上崩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肾督二脉受损。其病理机转可归纳为虚实二类,虚证有气虚,实证有血热和血瘀。 气虚崩漏,多由中气不足或忧虑过度而致,情志剌激,损伤脾气,不能统摄血液,肾督不固所造成,或因其他急慢性出血造成严重贫血 ...
阅读全文

瑶医学之观月痕

月痕是指甲根部的半月形淡白斑块,其宽窄因人或因种族而异。通常男性月痕约3亳米,女性略小。食指、中指、无名指月痕宽窄递减,小指多无月痕。老人月痕较窄,营养不良者常消失。月痕的变化最能提示机体营养状况,是人体营养状况的指示灯。 瑶医认为甲月痕属阴,可反映脏腑精气封藏程度。月痕暴露过多,提示脏腑阴虚阳亢,肝阳过盛;暴露过少或全无,提示阴寒内盛或阳气不足。拇指月痕候肺,食指月痕候心,中指月痕候脾,无名指 ...
阅读全文

瑶医学的骨伤科经验

(一)红肿疼痛,扭伤挫伤 外用消炎止痛散:大黄100克酒炒,草乌(酒制)20克,浮生姜(也叫骨碎补,石生姜,去粗皮盐水浸3小时再炒干)50克,茜草20克,刺黄柏15克,花椒15克,虎杖(酒炒焙干)60克,血节(全草)25克。上药均为干品,研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根据损伤部位大小取适量粉末用黄酒或凡士林调匀贴伤处,无黄酒或凡士林用蛋清代替。 (二)跌打内伤 方①:追内散:倒生根15克,倒水莲18克, ...
阅读全文

瑶医药繁荣昌盛的时期

1985年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接着金秀瑶族自治县又相继成立了瑶医门珍部及瑶医研究所。1985年广西覃氏瑶医第十二代传人覃徳坤先生携子覃迅云北上,在我国北方油城大庆市成立了第一家个体民族诊所,之后经过13年的艰苦创业,于1998年在原有诊所、门诊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首家瑶医院,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1999年在大庆德坤瑶医特色医院瑶医药研究所的基础上,经黑龙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认定又成立了全国第 ...
阅读全文

瑶医妇科病的命名

妇产科病有以下七大类病: 痧类病有痧麻夹经、倒经痧、产后痧。 经乱类病有月经不调、月经痛、月水不通、血山崩、月经漏、妇人倒血、月经涨、撞红。 胎气不固类病有胎动不安、妇女落。 胎气不颇类有妇女产不出、横生倒产。 风类病有产后风、头风。 湿带类病有带过多、红带、黄带、黑带。 其他类病有产后缺奶、不孕、蝴蝶斑、花肠脱垂、阴痒、化胎、避孕、绝育。
阅读全文

瑶医学的中蛊

中蛊也是古代瑶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古代瑶族地区有“蛊毒之乡”之称,清代谢云修的《义宁县志》及杨家珍的《天河县乡土志》均有灵香草能辟“蛊”的记载。 蛊,是一个古代法律和医书中记载的最使人迷惑的“毒物",早在股甲骨文中已有这个蛊字。广西地方志书《岭外代答》、《桂海虞衡志》、《赤雅》等书对瑶族地区的蛊毒均有记载,认为蛊是将许多虫蛇之类置于一个器皿中,任其互相唤食,直到最后只剩下一虫或蛇,就叫做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