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治法

中医的基本治法有: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燮理阴阳、调达升降等。

清热解暑

【清热解暑】是用清热药以解除感受暑热而不挟湿的方法。病人头痛、身热、有汗、口渴、小便黄赤,苔薄而黄、麻数,用青蓄、金银花、连翘、芦根等药。
阅读全文

润燥

【润燥】是使用滋润药以治疗燥热证的方法。燥证分内燥、外燥二种。外燥是外感燥气致病,内燥是内脏津液亏损之证。润燥分为“轻宣润燥”、“甘寒滋润”、“清肠润燥”、“养阴润燥”、“养血润燥”等。
阅读全文

辛寒清气

【辛寒清气】是用辛寒药清气分之热。患者高热,只恶热,不恶寒,大汗,面目赤色,呼吸气粗,说话的声音重浊,小便涩少,舌苔黄,脉浮洪而躁,用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阅读全文

滋阴熄风

【滋阴熄风】是以滋阴为主,消除因阴虚而动风的方法。在热性病晚期,热伤真阴,表现为身热不甚,但羁留不退,手足心热、面红、虚烦不眠、咽干口燥、心慌神倦,甚或耳聋,手足蠕动或抽搐、舌干绛少苔、脉虚数。可用生地、白芍、麦冬、鸡子黄、龟板、鳖甲、牡蛎、钩藤等药。
阅读全文

膏摩

【膏摩】即用药膏摩擦局部。例加:用袪风药或抑制霉菌药加酒煎成稠厚的膏,用布蘸膏摩擦局部,可以治疗关节痛或皮肤癣病。
阅读全文

药线引流

【药线引流】药线一般用桑皮纸、丝棉线等,按其实际用途,裁成阔狭长短不同的纸条,搓成线状,外粘药扮或内裹药粉而制成,俗称纸捻。将它插入溃疡内部,利用引流作用,使脓水外流。外粘药粉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药粉。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的。内裹药粉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内裹药粉多用白降丹等,能腐蚀漏管(升丹和白降丹,参见“灵药”条)。
阅读全文

和肝

【和肝】是滋阴药与疏肝药合用,使肝气和畅的方法。肝肾阴虚,气滞不行,症见胁肋窜痛,胸腹胀,舌上无津液,咽喉干燥,脉反细弱或虚弦,可用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身、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口苦燥的加酒炒黄连少量)治疗。
阅读全文

利小便,实大便

【利小便,实大便】是治疗湿泻的方法。湿泻患者大便多水,小便短少,肠鸣漉漉,腹不痛,苔白,脉濡细。常用胃苓汤(苍朮、厚朴、陈皮、甘草、桂枝、白朮、猪苓、茯苓、泽泻。即平胃散合五苓散)健脾去湿,使小便清利,大便正常。
阅读全文

木郁达之

【木郁达之】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是指肝气郁结而致病;达,是使之畅达。例如肝气郁结,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呕吐酸水,食欲不振,腹痛腹泻,须用“疏肝”法治疗。
阅读全文

平肝熄风

【平肝熄风】是治疗由于肝阳上亢而引动内风的方法。病人头部掣痛,头晕目眩,口眼歪斜,肢体发麻或震颤,舌头发硬,舌体偏斜抖动,语言不清楚,甚至突然昏倒,手足拘急或抽搐,苔薄质红,脉弦。可用钩藤,天麻、白蒺藜、菊花、蚯蚓、真珠母、牡蛎、石决明等药。
阅读全文

袪湿

【袪湿】是使用药物以去除湿邪的治法。湿是重浊粘腻的邪气,可以与风、寒、暑、热等邪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化热、化寒。湿在上焦须化,在中焦须燥,在下焦须利。脾主运化水湿,也能被湿所困,所以治湿也须注意治脾。
阅读全文

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是使用有毒性的菜物治疗恶毒病症的方法。例如大枫子辛热有毒,入丸剂内服,能治麻疯;藤黄酸涩有毒,外敷能治痈疮;露蜂房甘平有毒,研末用猪油和涂,用以治疗头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