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治法

中医的基本治法有:因势利导、扶正祛邪、燮理阴阳、调达升降等。

治求其属

【治求其属】《素问.至真要大论》:「求其属也。」这个“属”指证候与治法的联系。辨别病人的一系列症状属于那一个脏的证候,从而确定治法。例如:病人怕冷,手足凉,腰脊酸痛,阳萎早泄,苔淡白,脉沉细。使用一般的温热药没有效果,经周分析,知道这是肾阳虚,应该用温补肾阳的治法。参阅“温肾”条。
阅读全文

滋养肝肾

【滋养肝肾】是滋肾阴以润养肝阴。此法多用于肾阴亏肝木旺的证候,如头目眩晕,眼干发涩,耳鸣额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妇女月经不调,苔少而舌质红,脉细弦数。可用干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玄参、龟板、女贞子、何首乌等药。此法一称“滋水涵木”。是治疗肝肾阴虚兼有轻度浮肿。患者头晕,面红升火,眼花耳鸣,腰部酸痛,咽干,夜间睡眠较差,或有盗汗,尿少色黄,舌红苔少,脉弦细。用杞菊地黄丸(熟地黄、山 ...
阅读全文

佐金平木

【佐金平木】是肃肺以抑肝的方法。肝气上冲于肺,肺气不得下降,出现两胁窜痛、气喘不平、脉弦等症。须用肃肺法使肺气下降,肝气也得疏畅。用桑白皮(吴茱萸汁炒)、苏梗、杳仁、批把叶等药。
阅读全文

插药

【插药】是插入疮内的细药条(药粉加厚糊制成线条),有腐蚀作用。用于死肌顽肉及不知痛痒的疮。插药内有剧毒的矿物药,使用后往往感到强烈疼痛,一般不轻易使用。
阅读全文

寒下

【寒下】使用寒性而有泻下作用的药物,以治疗属里实热证的燥屎,饮食积滞,积水等的方法,叫做“寒下”。对于孕妇、新产妇及久病虚弱人忌用。但正气虚弱的病人如果有用寒下的必要时,应配合补气药同用。大便燥结,同时有火眼、头痛、苔黄腻、脉数的,用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此法一名“釜底抽薪”,饮食积滞或痢疾的湿热积滞,病人脘腹胀闷,下痢或泄泻,腹痛,肛门有重坠感,或大便秘结,小便赤,舌红苔腻,脉沉实 ...
阅读全文

凉血解毒

【凉血解毒】是治疗瘟疫、温毒等热毒炽盛的方法。适用于高热口渴,烦躁、口气臭秽,或斑疹色紫,或咽喉溃烂,或头面肿大等症。用清瘟败毒饮(生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元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
阅读全文

轻宣润燥

【轻宣润燥】是治疗外感燥热伤肺的方法。病人发热,头痛,干咳少痰或气逆喘急、舌干无苔或薄白而燥、舌边舌尖俱红。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母、豆豉、栀皮、梨皮)。
阅读全文

清暑利湿

【清暑利湿】是治疗夏季暑湿证的方法。由暑湿之邪引起的发热、心烦、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用六一散(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共研细末。每次用三至四钱。水煎服)。
阅读全文

疏风泄热

【疏风泄热】是治疗外有风邪兼有里热的方法。风邪侵袭,有头痛、鼻塞、咳嗽等症。里热有口渴、小便黄、舌质红、舌苔黄等症。有以上诸证而身热微恶寒,脉浮数的,用鲜葱白、淡豆豉、蔓荆子、焦山栀、苦桔梗、连翘、淡竹叶、杏仁、牛蒡子等药;有以上诸证而身热恶寒、脉浮数的,用荆芥、防风、白芷、焦山栀、苦桔梗、连翘、淡竹叶、杏仁、牛蒡子等药。
阅读全文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重而减之】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指病在里,病邪内结;减,指用泻下或其它攻削的方法治疗。例如腹中瘀血结块,当用“破血消症”药攻削,使它逐渐消除。
阅读全文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制宜就是对于病证要按照季节、地区以及人体的体质年龄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麠因时制宜:四季的气候变化,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影响,治疗也应注意气侯的特点。例如:夏季气候炎热,腠理疏开,对于患风寒感冒者不能过用辛温,以免汗多而耗散阳气,损伤津液。冬季气候寒冷,腠理致密,对于患风寒感冒者用辛温药可以稍重,使风寒从汗而解,但也须考虑病人的体质。麡因地制宜: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 ...
阅读全文

逐水

【逐水】指“寒下”之法。是治疗水肿实证的方法。使用泻水作用峻烈的药物(如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商陆等),泻出大量水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