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著

在针灸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家喻户晓的名医名家。例如:上古时期初创九针的伏羲氏、战国时期针术神奇的扁鹊等。

张景岳与《类经图翼》

  【生平】   张介宾(公元1563~公元1640年),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绍兴市)人。他是著名医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明末著名针灸学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佚事】   张景岳,生于明嘉靖四十二年。他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了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他的父亲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来通晓医理。张景岳自年幼时就随从父亲学习医学知识。13岁时,跟随父亲到北京,又师从京 ...
阅读全文

吴谦与《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生平】   吴谦(生卒年月不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   【佚事】   吴谦精通医学各科,临床上尤其以伤科见长,早年曾拜10余位民间伤科医师为师,学到了不少独门秘技,成为疗伤整骨的一代圣手。在清代康熙年间,吴谦与张璐、喻嘉言三人并称为全国三大名医,被选入京城,担任太医院院判。吴谦曾任太医院右院判,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多次受到恩赏。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皇 ...
阅读全文

教育家--恽铁樵

  恽铁樵(1878—1935),中医学家。早年从事编译工作,后弃文业医。从事内、儿科,对儿科尤为擅长。创办“铁樵中医函授学校”,致力于理论、临床研究和人才培养。著有《群经见智录》等24部著作,有独特新见。竭力主张西为中用,对中医学术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阅读全文

针灸学家--邱茂良

邱茂良,生于1913年,针灸学家。1928年求学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并从师张山雷学习内、妇等科,遂得其传。1932年毕业后,返里开业。翌年,为继续深造,乃远游江苏无锡,就学于针灸名家承澹盦,成绩斐然。卒业后,经承热情挽留,乃执教于针灸研究社,旋助承澹盦举办中国针灸学校于无锡。先后招收学员300多名。同时设有函授班,学员数逾万,遍及国内,且远达海外,当时的学员中,不少人现已成为针灸界的名家。19 ...
阅读全文

徐凤与《针灸大全》

【生平】 徐凤,字延瑞,号泉石,明江右弋阳(今江西省弋阳县石塘)人,生活于14世纪下半叶至15世纪上半叶,为明代著名针灸医家。 【著作与成就】 徐凤自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开始向倪孟仲、彭九思学习针灸术,其后又遍访名医,博搜广辑,结合自己近四十年的临床经验,约在公元1439年编撰成《针灸大全》一书。 《针灸大全》又名《针灸捷要》、《针灸捷法大全》,该书主要是对前人有关针灸理论与临床的论述进行 ...
阅读全文

黄竹斋与《针灸经穴图考》

 黄竹斋像 一、生平 黄竹斋(公元1886~1960年),陕西临潼人,后迁居西安,现代针灸学家。1925年任军医官,后辞职返回陕西行医,继任中央国医馆常务理事,曾组织医界人士重修河南南阳医圣祠。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科主任、卫生部针灸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 二、医学事迹 (一)精湛的医术为国人赢得荣誉 黄竹斋幼时家贫,十八岁始发奋攻读,通经史、天文、历算,尤精 ...
阅读全文

贺普仁

贺普仁在他的工作室 一、生平 贺普仁,字师牛,号空水,1926年生,河北省涞水县人,农工民主党党员。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1990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名老中医”,现任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科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北京医师协会理事等职。 二、 医学事迹 贺普仁教授14岁从师于北京著名针灸大师朱泽华, ...
阅读全文

高武与《针灸聚英》

【生平】 高武,别号梅孤子,明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代针灸学家。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于十六世纪。 【佚事】 高武自幼喜好读书,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明代嘉靖年间,中武举人,后来因为对做官不感兴趣转而研究医学,尤其擅长针灸。 他认为医生治病,也象两军对垒作战一样,只有攻守奇正,量敌而应者,才是良将;作为一个医生,必须是针、灸、药,因病而施者,才是良医。当他看到当时的针灸书大都非常粗疏, ...
阅读全文

张家山汉简《脉书》

继1973年湖南马王堆汉墓之后,1984年又一座古墓的出现,打破了湖北荆州市张家山一个江陵砖瓦厂往日的平静。从此,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频繁地见诸报端、杂志,一跃成为人们瞩目的对象。自1985年《文物》第一期刊载《江陵张家山三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以来,该墓部分简文内容被陆续报道,一直吸引着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据考证,该墓所葬年代应当在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或稍后,墓主人是一名基层官吏。 全 ...
阅读全文

涪翁

涪翁,东汉初年针灸学家。将针术传其子程高。郭玉年少时拜程高为师,“学方诊六征之技,阴阳不测之术”,后又师承涪翁,成为其再传弟子。 涪翁像
阅读全文

《勉学堂针灸集成》

该书原名《勉学堂针灸集成》,共分四卷。该书卷一、卷二名《针灸集成》,卷三、卷四名《经穴详集》。 在该书中,作者以求实态度,引录了《内经》、《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针灸资生经》等古代医籍中关于针灸论述的精华,并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基础上,对穴位作了审慎的考证。 其对穴位的研究相当精细,在书中对清以前诸书中的取穴(常用穴)谬误均予以了纠正。 此书最大的价值在于详细记录了明正统铜人的腧穴 ...
阅读全文

杨继洲

杨继洲,世代从医,其祖父杨益,太医院御医,父亦业医;家藏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极富。继洲潜心攻医书,研医术,尤擅针灸。 杨继洲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