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麻科

经验麻科

夹斑丹(六十四)

夹丹者,此皆毒火浮游散漫于皮肤之间也。宜投甘桔荆防黑玄参,牛蒡知柏与黄芩,木通苦参连翘入,连进数剂斑丹青。《经》曰∶皮肉鲜红如云片者,丹也;点粒如蚊咬者,斑也。皆由毒火熏灼于中,故斑丹与疹齐出于外也,宜用荆芥散毒汤或消斑汤主之。  
阅读全文

降药良方(第六)

小儿出疹,见风罩没,未得清爽者,和解发之,即消毒饮。疹出已足,宜清金散风热,泻心火,使金不受火克,否则肺之母受寒邪所闭,必至痰喘声嗽,身热喉痛,不进饮食,后生疮疥,渐成疳瘵。下流传入大肠为泄泻自痢等症,良以心火未散,或咳血、吐血、衄血,或伤眼目。下流传入小肠,小便赤涩为血痢等症,以上诸症俱用降之。润肺消毒饮∶润肺消毒用紫芩,枳壳花粉栝蒌仁,桑杏陈苏并山栀,石膏莱菔下气清,喘加麻黄淡竹沥,便闭大黄 ...
阅读全文

寒热往来(七十)

疹所最忌者寒战也,如发热之时,憎寒壮热,身体振振战动,其毒欲出不出,留于腠理之间,邪正交争,故发振振战动也,宜服柴葛桂枝汤。  
阅读全文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鼻毛生鼻中,昼夜伸长一二寸,渐系如绳,痛不可忍,速用 砂乳香为散敷之,如神。)疹出于脾,脾传于肺,肺中火炽,以致眉目鼻面状如虫行而不能禁者,故手揉之,治宜甘桔汤、清肺饮,重用石膏、条芩、柴胡,此太阳阳明之脉形于面,非石膏、条芩不能成功。否则咳嗽喘急,气促至危,鼻为肺窍,贵乎滋润,鼻干黑燥,如煤之状,肺火炽也,即火克金也。面者,阳明经之所聚也。贵乎鲜明透发,若面色焦黑,精华散矣。皮者,肺之合也。 ...
阅读全文

寒热(三十五)

火动则热,火郁则寒。盖毒欲发泄而不得散耳,将出而有气血与火毒相攻也。出之而有者,毒盛则邪胜也,宜用柴胡、知母、石膏、地骨,便闭加大黄可也。热如炮烙者有之,头温足冷者有之,唇焦颊赤者有之,青惨黯滞者有之,周身发热参半者有之,阴阳殊绝者有之。其所以然,毒火有隐现之分,非真有寒热之界也。热者有微热,有半热,有极热之不同者,宜知之。  
阅读全文

舌刺咽干(二十一)

舌胎生刺,咽干如炙,伤寒难症见之,阳盛阴消之象,然扶阴益阳其危可解,痘疹若见,总以烈毒肆虐,非仅爆炙已也。甚则干焦日黑,总以咽喉壅毒,所以咽哑水呛无言。若 ,舌刺如煤者,不治欲解其危,非寒凉荡涤不可,即使攻解须在回时早图可也,用大黄、栝蒌仁、石膏、枳壳为主。音哑是肺热,有肺痿,有风毒入肺,哑有火郁,舌有痰迷。  
阅读全文

泄泻(十三)

发热与见点并回后五六日之间作泻者,是泻火毒不泻元气也,切勿止之,《经》云∶毒以泻松,痛以利减,回后泻至八九日外当用四苓散加升麻、槐花、桔梗、柴胡、栀子、黄连、车前、六一散、杏仁、条芩、豆根、栝蒌仁,切勿用白术、木香健脾等药。泻出之物如鸡卵臭者,伤食也。宜用山楂、麦芽、槟榔、川朴等味以消食积。《经》云∶泄泻者,邪入于大肠,原进原出者,邪热不化谷也。盖因火性沸腾,不暇分消,故其出也。泄泻大作,一切寒 ...
阅读全文

疹后痢(五十八)

出之后,食物不谨,风寒不避,致伤脾胃,遂传于肺,肺与大肠为表里,故成痢疾矣。又有余毒未尽,余火未清,则毒移热于大肠,而成痢矣,必须清金凉肠主之。行血则使脓愈,调气则后重除。膀胱之气不通则癃秘,大肠之气凝滞则后重,其理一也。须加杏仁、升麻,兼消积治之。  
阅读全文

三消症(十五)

渴而每饮为上消,肺热也,心火移热于肺。多食善饥为中消,胃热也。渴而小便数,且有膏为下消,肾热而水亏也。  
阅读全文

干呕(四十七)

肝肺有毒,而毒冲于胃,肺胃受毒在内,故发干呕也。冲任之火,上犯清道,干呕无物者,此脏腑内伤。若饮食而呕,此热呕也,宜用陈皮、黄芩、石膏、竹茹。饮食而硬塞呕者,此咽中作痛闭塞而呕也,加味大力子汤。甘草、射干、豆根、荆芥、防风、陈皮、连翘、苦参、大力、桔梗。  
阅读全文

腹胀(三十)

毒瓦斯凝于胃,不能外越,而毒留于内,甚则气喘发厥,治宜升发解利散邪,使毒瓦斯分消,则胀自愈。《经》云∶疼以利减,胀以自消。肺热生胀而大便秘结,仍用枳壳、大黄、栝蒌仁。胃热生胀,小便赤涩,可用木通、川连、黄芩、石膏。乳食停积,可用升发加消导,又加枳壳、杏仁、桑皮、陈皮之类,喘者加葶苈子。又方用田螺一个,将麝香、五味子、入于田螺内,覆脐中,布包,昼夜小水即利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