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用捻、提等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手法之一。

舍岩针法正格胜格理论的形成

舍岩针法是韩国独道的针法,源于《舍岩正五行》和《芝山医案》两本针灸著作。两部著作均成书于朝鲜时代(1392—1910年),具体时间不明确,《舍岩正五行》约是1644~1742年之间形成,《芝山医案》成书于1742年以后。两书作者亦不明确,仅在序文中分别出现作者别号“舍岩”和“芝山”。《舍岩正五行》的书名见于《芝山医案》的序言。两部著作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直未被刊行,以手抄本形式流传下来,直至1 ...
阅读全文

隔药艾条灸疗法

隔药艾条灸法又称间接艾条灸法,是在穴位上覆盖某些药物后再以艾条旖灸的一种方法。临床上常用的有隔核桃壳灸和隔蟾酥皮灸两种。 【操作方法】 一、隔核桃壳灸 将胡桃劈为两半去仁,于壳上钻小孔若干,内装干鸡粪,扣患处,用艾条灸之。 二、隔蟾皮灸 取略大于病灶的蟾皮一块,将其内面平铺于患处,然后持点燃的艾条,置蟾皮上方适当的距离进行熏灸,至病灶区出现温热感为度。每日灸1次,每次约30~60分钟。 【主治病症 ...
阅读全文

火柴头灸疗法

火柴头灸法是将火柴擦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进行蟀烫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选定穴位,以手指按压,使有痰、胀、麻、痛的得气感,然后用龙胆紫点上标记,取火柴划燃,速灸该穴,使发出“啪”、“卟”响,局部稍有红晕为度。《针灸大成》谓:“以火补者,毋吹其火,待自灭也,即按其穴”。故治寒证、虚证之补法,是火柴点燃灸其穴时稍留片刻,再按其穴,使火气不散,缓缓透入肌肤,从而发挥温经通络、补虚扶正的作用。治热证、 ...
阅读全文

手针疗法

手针疗法是针刺手部一些特定穴位,用以治疗全身各部疾病的方法。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早在《内经》中即有手与脏腑经络联系的记载。《灵枢•逆顺肥瘦》论述:“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而更详细的经络循行衔接,在《灵枢•经脉》中有所阐述,如手太阴经行于手大鱼际处,止于拇指桡侧端,手阳明经受太阴脉气之交,起于食指桡侧端,上行手掌出合谷两骨之间等。《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阴气 ...
阅读全文

隔核桃壳灸

隔核桃壳灸又称隔核桃壳眼镜灸。取核桃1个,从中线处劈开,去仁,取壳(壳有裂纹者不可用)备用。用细铁丝制成一副眼镜形(或准备无镜片空眼镜框架1副),外用医用胶布缠紧,便于隔热,以防烫伤皮肤。镜框的外方再用钢丝向内弯一个钩形,长和高均约2厘米,以备施灸时插艾卷用。灸治前先将核桃壳放于菊花液中浸泡3~5分钟,取出套在镜框上,插上艾卷长约1.5厘米,点燃后戴在患眼上施灸。 隔核桃壳眼镜灸
阅读全文

曲池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HTML5 曲池 Qūchí《灵枢·本输》 曲池-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解剖】桡侧腕长伸肌起始部,肱桡肌的挠侧;有桡返动脉的分支;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本干。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痛,瘰疬,瘾疹,热病,上肢不遂,手臂肿痛,腹痛吐泻,高血压,癫狂。 【操作】直刺1~1.5寸。 【配伍】配血海,足三里治瘾 ...
阅读全文

颧髎

颧髎 Quánliáo《针灸甲乙经》 颧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 【解剖】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有面横动、静分支;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颊肿。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配伍】配地仓、颊车治口歪;配合谷治齿痛。 【附注】(1)手少阳,太阳经交会穴;(2)《图翼》:禁灸 ...
阅读全文

肩贞

肩贞 Jiānzhēn《素问·气穴论》 肩贞-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腋后纹头上l寸。 【解剖】在肩关节后下方,肩胛骨外侧缘,三角肌后缘,下层是大圆肌;有旋肩胛动、静脉;布有腋神经分支,最深部上方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疼痛,瘰疬,耳鸣。 【操作】直刺1~1.5寸。 【配伍】肩髃、肩髎治疗肩周炎。配肩髎、曲池、肩井、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阅读全文

阴陵泉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灵枢·热病》 阴陵泉-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胫骨内侧髁后下缘凹陷中。 【解剖】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操作】直刺1~2寸。 【配伍】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附注】足太阴经所 ...
阅读全文

浮郄

浮郄 Fúxì《针灸甲乙经》 浮郄-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解剖】在股二头肌键内侧;有膝上外侧动、静脉; 布有股后皮神经,正当腓总神经处。 【主治】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操作】直刺1~1.5寸。 【配伍】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阅读全文

脾俞

脾俞 Pǐshū《灵枢·背腧》 脾俞-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十一胸神经后支肌支。 【主治】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配伍】配足三里治腹脱 、便秘。 【附注】脾的背俞穴。
阅读全文
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