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园医话

止园医话

温病

中医论温病与伤寒,分辨最清,中药治温病,更属奇效,可称百试百验。所虑者,误将此症认为伤寒则大左矣,西医根本即将伤寒、温病,认为一病,故其治法远不逮中医也。(除预防注射法)【原因】西医谓肠窒扶斯病菌,为本症之原因,信然。但中医气候之说,风、寒、暑、湿、燥、火,亦此症诱因之最可信者。盖此症根本致病之由,即体内及肠内先有不清洁之微生物或气体,潜伏日久,因而致全身血液,受其影响。肺之功用在呼吸空气,变更血 ...
阅读全文

伤寒

第二期中医所谓阳明、少阳各证,治法,此是汗不得法,邪已渐渐入里,内脏已渐干燥,一切发汗之药,不能再用。此时治法之有效者,首推大黄、芒硝,其次则柴胡、前胡、黄芩、竹叶、石膏、青皮、厚朴、枳实,再次则瓜蒌、半夏、此药略燥,用时注意栀子、豆豉、茵陈蒿、赤小豆、发黄者用之杏仁、黄柏等药,可以相机择用。此时总以甘寒苦降疏通肠胃为要,凡见痞闷结胸症,宜以小陷胸汤加减为治,若见潮热、谵语、腹满或痛,此时或有头痛 ...
阅读全文

十四、呃逆

呃逆(俗称打嗝)此现象系胃气不降。实证(热性病居多)有此,率用泻药有效(此根据余之经验,屡试不爽。大凡治呃逆,应于治主症药中,(例如肺热、肠热等症)加入一二缓下之品,呃逆立去。此指呃逆甚者而言,若较轻之症,无其他热证者,以二陈汤等治之亦有效。但历试古方(例如旋覆花、代赭石汤等)多不效,不得不郑重声明之。)若久病虚证之呃逆上气,自宜以暖胃温中论治,亦多有效。西医治此症,率用麻醉药,以镇其痉挛,固有特 ...
阅读全文

四、呕吐

此症病理,姑以虚实二字总括说明之,1.实证呕吐 凡热性病(例如伤寒、温病,胃痈、食滞等)之呕吐,皆属实证。(此类多新病不久,然亦有稍久者)其症状率皆(参有其他病状)呕吐之物,或胃脘痛,或吐酸水,胃觉糟杂,饱闷胀满,(胃溃疡之胃痛,每于食物吐出即减轻)此必联合其他症状诊断之(例如由恶寒之表证,渐渐岖吐,则知其邪渐入内,面为小陷胸症也。)不难认定。其治法大率多宜通降,或苦寒之品,(所谓胃以通为补也。) ...
阅读全文

一、热

发热此热字在一切传染病中,为最多之病象。可是非传染病中,亦有之。西医每以检温器测验病人之体温(平人在摄氏表不过三十七度),凡自摄氏表三十八度以上,皆为体温升腾之象,若至四十度五分,则为过高热,那是最准确的测验。按西医说法,其发热的原理,一为由于组织化学的机转亢盛(就是体内脂肪及含水碳素燃烧机转太旺)。一为由于体温放散之障碍(就是体内所生之温过多,放散不及,调节失宜)。一为有害性物质,进入血液内,遂 ...
阅读全文

一、传染病类

(传染病有多种,兹所录者,仅余经验多年,确实有效之治法。其未经确实认定或试验未久各病症,一概从略。不敢虚伪欺人,致蹈前人着书,铺张扬厉之覆辙。阅者宜注意此点,深信余言也。)  
阅读全文

一、西医生理学

 脑 脑子分大脑、小脑二部,大脑主知觉,比如痛啦痒啦,一有刺激,它就能知道。小脑主运动,比如手足的运动,身体的运转,全是小脑的机能,大脑的位置在头前,小脑的位置在头后。小脑之下,紧接着就是延髓,在人之脖项后面。主管着呼吸及脑与脊髓之传达作用,这是很重要的地方。延髓之下就接着脊髓,系在人之脊骨内包藏着。它能受脑的命令,运动全身,并能传达全身的知觉,到了脑子里,叫它知晓,所谓反射作用是也。人身上无有一 ...
阅读全文

十六、二便不禁

二便不禁此亦应分虚实证治之。凡热性病,例如伤寒;多有大小便不能自主者,(大便或溏或稀水,小便点滴频数。)率应治其主症。(主症一去;此症不治自愈。)若系虚证,(此必参照其他各症,例如暴厥,及虚劳人,惊恐疲劳,及大病之后,皆属之。)则宜分别其何处衰弱,治其主症,再加以收涩之品,(此病理是神经衰弱及麻痹(膀胱),中医统名为虚弱。)多有能治愈者。余治愈一因变乱长途逃难,劳苦惊恐太甚,因而患小便不禁之青年, ...
阅读全文

盲肠炎

盲肠炎此为西医病名,或名虫样突起炎,说者谓即中医所称之肠痈,然绝对非是,不可混为一谈,余以此症极多,中医最易溟治,顺气、消食,破滞,甚至大用热药,杀人易如反掌,故采此西医病名,以定标准。【原因】本病因病菌或不易消化之物侵入肠突起中,因而构成粪石,促炎症之发生。此症急性者,中医率包括于腹痛,及绞肠痧等病名之内,并有种种俗名,例如(中寒)率皆以其急剧腹奇痛而致命也。其慢性者,又有俗名(肚子痛病根)之俗 ...
阅读全文

三、血

此血字,在中医多连气血言之,以气血二字,原不能分立也。此血字似不宜列于病理,余欲学者特别注意,且余对血证实验亦特别有心得,故录于此。西医言病理,对于血之变态,则专注重于有形,其说之大概约分四种:①动脉性充血,即由于身体内一部分血管运动神经作用障碍,或由于血管壁之弛缓,而起之充血,此种充血,多为一时性,与原因共消长。例如因长途步行,致令腿肿;因忿怒忧愁,致诱起脑充血是也。②静脉性充血(即瘀血),一由 ...
阅读全文

久泻

此症与上条肿胀,有连带关系,学者应以意会。但久泻二字,似不足为病名,余以中医关于虚弱之泻症,名目繁多,徒乱人意,故定此名,以资取法,凡日久泄泻,皆包括在内,但新得之泻及痢疾,不出数星期者,不在此例,此久宇应特别注意。【原因】此症唯一原因即为肠之衰弱,大约均由实证转变而来,例如原病系新得之痢疾,实证因治不得法,耽延日久,数月或数年遂变为久泄。或大病之后,饮食不摄生,或身体素弱,又有不良嗜好,饮酒及手 ...
阅读全文

胃溃疡

此症最多,中医有胃脘痛、胃痈、及俗名心口痛,种种病名,笼统含混,殊欠明了,此取西医病名也。【原因】本病由胃粘膜受过当之刺激而起,例如胃酸过多俗名吐酸水,及过食辛辣焦香之物,例如烟、酒、油炸、火烤之物。咀嚼不细,例如暴食,不嚼即咽下。大凉、大热、半生不熟,不易消化等物,及身体一切不摄生,例如饥饱、劳碌、及恣食过当。因而致使胃之血行起障碍,则本病生焉。【症候】本病有一定症状,不难诊断,初起只常吐酸水,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