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着。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

痉证

经义《至真要大论》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厥阴在泉,客胜则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螈,外为不便;主胜则筋骨繇并,腰腹时痛。《经筋篇》曰∶足太阳之筋病,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盘中纽痛,不可左右摇。足少阴之筋病,主痫螈及痉,在外者不能俯,在内者不能仰。故阳病者腰反折不能俯,阴病者不能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缪刺论》曰 ...
阅读全文

动气(四十八)

《论》曰∶诸动气者,不可发汗,亦不可下。按∶此动气一证,即筑筑然动于脐傍,及左乳之下曰虚里者,皆其联系者也。考之《难经》,则以脐之上下左右,分心肾肝肺四脏,而各列其证。在《伤寒论》所载亦详。成无己曰∶动气者,脏气不治,正气内虚也。虽诸说如此,然皆未尽其要,所以今之医家,多不识此为何证,而且疑为未见此证也。余尝留心察此,所见极多。盖动气之在脐傍者,皆本于下焦之阴分,凡病关格劳损者,多有此证,而尤于瘦 ...
阅读全文

和阵

(《局方》)二陈汤:治痰饮呕恶,风寒咳嗽,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因生冷,或饮酒过多,脾胃不和等证。陈皮 半夏(制,各三钱) 茯苓(二钱) 炙甘草(一钱)水二钟,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加减二陈汤:治呕吐吞酸,胃脘痛,呃逆。即前方加丁香九粒,气滞甚者,可加一二钱。(丹溪)加味二陈汤:治食郁瘀滞,胸膈不快。苍术(米泔浸) 白术(炒) 橘红 半夏(泡) 茯苓 川芎 香附(各八分) 枳壳 黄 ...
阅读全文

寒阵

保阴煎:治男妇带浊遗淋,色赤带血,脉滑多热,便血不止,及血崩血淋,或经期太早,凡一切阴虚内热动血等证。生地 熟地 芍药(各二钱) 山药 川续断 黄芩 黄柏(各一钱半) 生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小水多热,或兼怒火动血者,加焦栀子一、二钱;如夜热身热,加地骨皮一钱五分;如肺热多汗者,加麦冬、枣仁;如血热甚者,加黄连一钱五分;如血虚血滞,筋骨肿痛者,加当归二、三钱;如气滞而痛,去熟地, ...
阅读全文

二、和略

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故凡阴虚于下而精血亏损者,忌利小水,如四苓、通草汤之属是也。阴虚于上而肺热干咳者,忌用辛燥,如半夏、苍术、细辛、香附、芎、归、白术之属是也。阳虚于上,忌消耗。如陈皮、砂仁、木香、槟榔之属是也。阳虚于下者,忌沉寒。 ...
阅读全文

隰草部

地黄:(四一) 生地黄,味苦甘,气凉。气薄味浓,沉也,阴也。鲜者更凉,干者微凉。能生血补血,凉心火,退血热,去烦躁骨蒸,热痢下血,止呕血衄血,脾中湿热,或妇人血热而经枯,或上下三消而热渴。总之其性颇凉,若脾胃有寒者,用宜斟酌。熟地黄,味甘微苦,味浓气薄,沉也,阴中有阳。《本草》言其入手足厥、少阴经,大补血衰,滋培肾水,填骨髓,益真阴,专补肾中元气,兼疗藏血之经。此虽泛得其概,亦岂足以尽是之妙。夫地 ...
阅读全文

论列方(外科上)

参附汤(补三七) 托裹散(外四三) 八珍汤(补十九) 六君子汤(补五) 圣愈汤(补九一) 归脾汤(补三二) 回阳汤(外三七) 八味丸(补一二一)败毒散(散三六) 冲和汤(外二四) 四神丸(热一五一) 流气饮(外五五)五淋散(寒百十七) 五香渴(末入,即外五一方) 姜附汤(热三二) 四君子汤(补一)独参汤(补三五) 四物汤(补八) 理中汤(热一) 六味丸(补百二十)滋肾丸(寒一六三) 护心散(外七二 ...
阅读全文

下胎断产(四四)

下胎断产本非仁者之事,然有妇人临产艰危,或病甚不胜产育者,则下胎断产之法有不得已,亦不可废者也。至若水银、虻虫、水蛭、斑蝥之属,不惟伤胎,且伤母矣,用者不可造次。《千金》去胎方(妇六一) 下胎短剧方(妇五六) 扶羸短剧方(妇五八) 《广济》下胎方(妇五七) 《良方》桂心散(妇五四)一方∶不拘生胎死胎,用蓖麻仁二个,巴豆一个,麝香一分,研贴脐中并足心即下。月一粒,温酒吞下。又云∶下生胎,用蓖麻子一个 ...
阅读全文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六君子汤(补五) 四物汤(补八) 八珍汤(补十九)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归脾汤(补三二) 小营煎(新补十五) 加味四物汤(补九)寿脾煎(新热十六) 大营煎(新补十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理阴煎(新热三) 理中汤(热一) 附子理中汤(热二) 保阴煎(新寒一) 五福饮(新补六)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五物煎(新因三) 七福饮(新补七) 人参养营汤(补二一) ...
阅读全文

血寒经迟(八)

凡血寒者,经必后期而至。然血何以寒?亦惟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谓寒也。至若阴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内而伤,或至血逆,或为疼痛,是又寒滞之证,非血寒经迟之谓也,当详辩之。凡阳气不足,血寒经迟者,色多不鲜,或色见沉黑,或涩滞而少,其脉或微、或细,或沉迟弦涩,其脏气形气必恶寒喜暖。凡此者,皆无火之证,治宜温养血气,以大营煎、理阴煎之类加减主之。大约寒则多滞,宜加姜、桂、吴茱萸、荜茇之类,甚 ...
阅读全文

湿证

经义《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痉项强,皆属于湿,太阴司天,其化以湿。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 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汗出见湿,乃生痤痱。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着 ...
阅读全文

痢疾

经义《通评虚实论》帝曰∶肠 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 下浓血何如?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帝曰∶肠 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百病始生篇》曰∶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太阴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 ...
阅读全文
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