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孙思邈。朝代:唐·永微三年。年份:公元652年。

妊娠恶阻第二

(论二首 方四首 法二首)论曰∶何以知妇人妊娠?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经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此是血气和调,阳施阴化也。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少阴,心脉也。心主血脉,又肾名胞门、子户,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三部脉沉浮正等,按之无绝者,有娠也。妊娠初时,寸微小,呼吸五至。三月而尺数也。妊娠四月,欲知男女者,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产二子。又法,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 ...
阅读全文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十三

脉一动一止,二日死。(一《经》云∶一日死。) 脉二动一止,三日死。 脉三动一止,四日死,或五日死。 脉四动一止,六日死。 脉五动一止,七日死,或五日死。 脉六动一止,八日死。脉七动一止,九日死。 脉八动一止,十日死。 脉九动一止,九日死。又云∶十一日死。(一《经》云∶十三日死,或立春死。) 脉十动一止,立春死。(一《经》云∶立夏死。) 脉十一动一止,立夏死。(一《经》云∶夏至死。又云∶立秋死。) ...
阅读全文

序论第一

仲景曰∶人体平和,唯须好将养,勿妄服药。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易受外患。夫含气之类,未有不资食以存生,而不知食之有成败,百姓日用而不知,水火至近而难识,余《河东卫汛记》曰∶扁鹊云;人之所根据者,形也。乱于和气者,病也。理于烦毒者,药也。济命抚危者,医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 ...
阅读全文

养胎第三

(论二首 方二十三首 禁忌一首 逐月养胎二十首)论曰∶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书,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惠,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论曰∶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腑脏骨节皆未成足,故自初讫于 ...
阅读全文

太医针灸宜忌第七

论曰∶欲行针灸,先知行年宜忌,及人神所在不与禁忌相应即可,今具如下。 木命人,行年在木,则不宜针及服青药。 火命人,行年在火,则不宜汗及服赤药。 土命人,行年在土,则不宜吐及服黄药。 金命人,行年在金,则不宜灸及服白药。 水命人,行年在水,则不宜下及服黑药。 凡医者不知此法,下手即困,若遇年命厄会深者,下手推天医血忌等月忌及日忌旁通法∶月旁通∶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天医 ...
阅读全文

解百药毒第二

(论一首 方十二首 解毒品味二十八条)论曰∶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同神妙。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中藜芦毒,葱汤下咽便愈。中野葛毒,土浆饮讫即止。如此之事,其验如反掌,要使人皆知之。然人皆不肯学,诚可叹息。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余每试之,大悬绝不及甘草,又能加之为甘豆汤,其验尤奇。有人服玉壶丸,治呕不能已,百药与之不止,蓝汁入口即定。如此之事,皆须知之,此成规更不须试练也。解毒方中条例 ...
阅读全文

肺脏脉论第一

(论一首)论曰∶肺主魄,魄脏者任物之精也。为上将军使在上行,所以肺为五脏之华盖,并精出入谓之魄,魄者肺之藏也。鼻者肺之官,肺气通于鼻,鼻和则能知香臭矣。循环紫宫上出于颊,候于鼻下,回肺中荣华于发。外主气,内主胸,与乳相当。左乳庚,右乳辛。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凡八叶,有十四童子七女子守之,神名鸟鸿。主藏魄,号为魄脏,随节应会。故云∶肺藏气,气舍魄。在气为咳,在液为涕。肺气虚则鼻息利少,气实则喘喝 ...
阅读全文

痼冷积热第八

(论一首 脉一条 方二十首 灸法一首 附寒疝骨蒸)论曰∶凡人中寒者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凡瞻病者,未脉望之,口燥清涕出善嚏欠。此人中寒,其人下痢,以里虚故也。欲嚏不能,此人腹中痛。凡寒脉沉弦,脉双弦者寒也。弦脉状如张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双弦而迟者,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右手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涩涩恶寒。师曰∶迟者为寒,涩为无血。寸口脉微,尺中 ...
阅读全文

百合第十二

(论二首 方七首)论曰∶百合病者,谓无经络百脉一宗悉致病也。皆因伤寒虚劳,大病已后不平复,变成斯病。其状恶寒而呕者,病在上焦也,二十三日当愈。其状腹满、微喘、大便坚,三四日一大便,时复小溏者,病在中焦也,六十三日当愈。其状小便淋沥难者,病在下焦也,三十三日当愈。各随其证以治之。百合之为病令人意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饮食臭时,如有寒其实无寒,如有热其实无热,常默默欲卧复不得眠,至朝口苦 ...
阅读全文

发汗吐下后第九

(脉证七首 方十七首 灸法一首)伤寒已解半日许,复心烦热,其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凡发汗后饮水者,必喘,宜慎也。  竹叶汤 治发汗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但当与此方。竹叶(二把) 半夏(半升) 麦冬(一斤) 人参 甘草(各二两) 生姜(四两) 石膏(一斤)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粳米半升,米熟去之,分服一升,日三。张文仲不用生姜。  桂枝麻黄汤 服桂枝汤大汗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 ...
阅读全文

发汗散第四

(方十一首)  度瘴发汗青散 治伤寒敕色,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体疼方。麻黄(三两半) 桔梗 细辛 吴茱萸 防风 白术(各一两) 乌头 干姜 蜀椒 桂心(各一两六铢)上十味治下筛,温酒服方寸匕,温覆取汗,汗出止。若不得汗,汗少不解,复服如法。若得汗足,如故头痛发热,此为内实,当服 豉丸。若翟氏丸。如得便头重者,可以二大豆许,纳鼻孔中,觉燥涕出,一日可三四度,必愈。兼辟时行病。  五苓散 主时行热病但狂 ...
阅读全文

耳疾第八

(方五十五首)治肾热背急挛痛,耳脓血出,或生肉塞之,不闻人声方。磁石 白术 牡蛎(各五两) 甘草(一两) 生麦门冬(六两) 生地黄汁(一升) 芍药(四两) 葱白(一升) 大枣(十五枚)上九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治肾热,面黑目白,肾气内伤,耳鸣吼闹、短气,四肢疼痛,腰背相引,小便黄赤方。羊肾(一具治如食法) 白术(五两) 生姜(六两) 玄参(四两) 泽泻(二两) 芍药 茯苓(各三两) ...
阅读全文
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