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论一首 证六条 方七首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出汗、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了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敢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论一首 脉证五十四条 方十六首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来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方见呕吐中)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治之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七八日,热除脉迟,身凉和,胸胁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阳明病,下血谵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论一首 证三条 方十二首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加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果子生食生疮。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生米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桃子多食令人热,仍不得入水浴,今人病淋沥寒热病。杏酪不熟,伤人。梅多食,坏人齿。李不可多食,令人胪胀。 林檎不可多食,令人百脉弱。橘柚多食,令人口爽,不知五味。梨不可多食,令人寒中,金疮、产妇,亦不宜食。樱桃杏多食,伤筋骨。安石榴不可多食,损人肺。胡桃不可多食,令人动痰饮。 生枣多食,令人热渴,气胀。寒热羸瘦者,弥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序

张仲景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或于诸家方中载其一二矣。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它以对方证对者,施之于人,其效若神。然而或有证而无方,或有方而无证,救急治病其有未备。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奇先核定《伤寒论》,次校定《金匮玉函经》,今又校成此书,仍以逐方次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论十三首 脉证二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论一首 脉证三条 方十一首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菊花四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论一首 脉证一条 方四首 师曰:病趺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刺月耑 入二寸,此太阳经伤也。 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此人身体目閏 目閏 者,藜芦甘草汤主之。 藜芦甘草汤方(未见) 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散主之。     鸡屎白散方 鸡屎白 右一味,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 阴狐疝气者,偏有小大,时时上下,蜘蛛散主之。 蜘蛛散方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证三条 方八首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方见利中)。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 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 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下血者,后断三月下血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获苓丸主之。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 脉证九条 方九首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证二条 方六首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方 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 ...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论一首 证一首 方十首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栝蒌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