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壮医学的药物中毒

药物中毒是因误服药物后,出现呕吐、腹泻、抽筋,甚至呼吸困难、昏迷、七窍出血等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西医亦诊为“药物中毒”。 病因病机:服用有毒药物,影响三道两路功能,使三气不能同步所致。 临床表现:不同药物中毒可出现不同症状。如: 钩吻中毒:呕吐,剧烈腹痛,头晕眼花,瞳孔散大,呼吸麻痹,肌肉松弛,谷道出血。 火殃勒中毒:呕吐,屙泻,昏迷,肌肉颤动,皮肤接触可引起皮炎、水泡,树液入眼可引起失明。 人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皮肤科用药有哪些?

三角泡 别名:三角藤,包袱草,倒地铃,炮卜草,金丝苦。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小果倒地铃的全草。 生境分布:生于旷野、树边及丘陵地区小树丛林中。主要分布于广西梧州、玉林、南宁、河池地区。 采集加工:夏、秋采收,鲜用或晒干备用。 性能:苦,寒。清热除湿,解毒止咳。 主治:湿疹,小儿阴囊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15至30克,水煎服。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外洗患处。 应用举例:湿疹:三角泡、五倍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止泻痢方

止泻痢方具有止泻、止痢的作用;适用于屙泻、屙痢等症。 ①盘子稔子散 处方:算盘子叶、稔子叶各等量研细末。 功用:止泻。 主治:屙泻。 用法:每次1克,每日3次。 ②金娘凤尾功劳汤 处方:凤尾草15克,十大功劳15克,桃金娘根50克。 功用:止泻,止痢。 主治:屙泻,屙痢,久泻久痢。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③人苋凤尾汤 处方:凤尾草50克,人苋50克。 功用:止泻,止痢。 主治:肩泻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驱虫方

驱虫方能杀灭或驱除谷道内寄生虫;适用于蛔虫、绦虫、钩虫、姜片虫等谷道寄生虫病。 ①苦楝根皮汤 处方:苦楝根皮干品3至9克,鲜品10~20克。 功用:驱除谷道寄生虫。 主治:蛔虫、钩虫。 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1次,小儿酌减量。 ②瓜子生食饮 处方:南瓜子9至50克。 功用:杀绦虫,灭血吸虫。 主治:绦虫、血吸虫。 用法:生食南瓜子,每次9~50克,每日2次。 ③贯众龙芽汤 处方:贯众6~12克, ...
阅读全文

壮医学风毒病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风毒病由于风毐侵犯而引起的疾病;包括风疹、猪头肥、起风等。 病因病机:风毒侵入肌肤,游走不定或结于局部,阻滞龙路火路。 临床表现:风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皮肤出现红色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界清楚,稍高出于皮肤,瘙痒难忍,此起彼伏,可伴头晕、发热、想呕、呕吐、纳食减少等。 猪头肥:中医称为“痄腮”,西医称为“流行性腮腺炎”。冬春季节多发,好发于青少年。症见腮部肿胀疼痛,咀嚼困难,一侧或双侧受病 ...
阅读全文

壮医学鸡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鸡咳是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即鸡鸣样的回声,最后倾吐痰沫为特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中医诊为“百日咳”、“顿咳、“顿嗽“、“顿呛”、西医诊为“百日咳”。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多发,5岁以下小儿多见。 病因病机:素体不足,调护失宜,伏痰内蕴,租遏气道,气道不通而作咳。 临床表现:初咳期:1至2周,咳嗽初起似有外感,但有逐渐加剧之势,常有流涕,痰白而稀,多泡沫。 痉咳期:4至6周,咳 ...
阅读全文

壮医学跌打外伤的治疗方法

内治法:①大力王、杜仲、千斤拔、地枇杷各适量,用猪尾1条炖服,每曰1剂。 ②千斤拔、双钩藤根、黄狗头各30克,水蜈蚣、满山香、两面针、骨碎补、百花丹、竹节莱各15克,排钱草6克,浸酒2 000毫升,15日可服,每次20毫升,每日3次。 ③红丝草、苏木、两面针、血见愁各适量,浸酒内服。 ④将漆树根60克,纳人1只老公鸡(去毛及内脏)的腹中加适量酒炖烂服,每日1至3剂。 ⑤鲜鸟不站、九节枫各15克, ...
阅读全文

壮医史的研究进展

1984年9月,全国第一次民族医药工作会议以后,我国民族医药亊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十多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洽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广西中医学院的直接领导 和指导下,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和广西中医学院壮医药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分别从文献收集、文物考察和实地调查三个方面进行发掘整理工作,收集了大量历史的和现实的有关资料,对壮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点穴疗法

壮医点穴疗法是医者用手指在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扣等手法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施法时可配合药酒,边搽边点穴或与木针、竹针点压相结合。点压的穴位依病情而定,点压的强度以穴位出现酸、麻、胀、重感为宜。该法具有调整阴阳,疏通龙路火路,调和“嘘”、“勒”,松解粘连,缓解肌肉痉挛,扶正祛毒等作用。主要用于陈旧性内伤、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落枕等病症。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脉漏方

脉漏方具有通龙路,止脉漏的作用;适用于脉漏之症。 ①五月仙鹤莲草汤 处方:五月艾(炒炭)50克,仙鹤草50克,旱莲草30克,一匹绸15克。 功用:通龙路,止脉漏。 主治:血崩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冷服。 ②血余田七止血方 处方:血余炭3克,田七2克。 功用:止脉漏。 主治:谷道脉漏。 用法:将田七水煎取50毫升水后,冲血余炭服,每日2至3次。 ③大叶紫珠方 处方:大叶紫珠叶50克。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上吐下泻

上吐下泻是以呕吐、屙泻并见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吐泻”、“霍乱”;西医属“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范畴。 病因病机:饮食不洁,肚子受冷,食毒容于谷道,谷道功能失常而致。 临床表现:主症呕吐,屙泻。兼症胃部、肚子不适或疼痛,食欲不振,或发热。 治疗原则:调理谷道。 内治法: ①枫树皮、山楂树皮、十大功劳、山苍根、盐肤木根、六月雪各15至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②黑脚蕨、爆牙郎嫩叶、番挑树嫩叶各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血毒病

血毒病由于热毒之邪侵犯龙路引起的以局部红肿热痛为主症的疾病。包括红丝疔、蛇肚疔、烂疔、破伤风等。 病因病机:皮肉破损,热毒之邪趁隙而人,侵犯龙路,使龙路不通,气血凝滞,血热互结,搏阻于皮肉之间而致。 临床表现:红丝疔:又名“红绿疔”,相当于西医的淋巴管炎。多发于四肢(常有皮肤破损或湿气糜烂),因疔呈红色或红绿的细丝样而得名。初起四肢远端有疮疖感染,继而局部成红线一条,多见于腋部及腹股沟处,常伴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