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壮医学的止汗方

止汗方具有敛汗、止汗的作用。适用于多汗之症。 一、芭蕉皮汤 处方:芭蕉树皮200至500克。 功用:敛汗。 主治:小儿盗汗。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2次。 二、千斤黄花汤 处方:千斤拔15克,黄花倒水莲15克,土党参15克。 功用:补气血,止虚汗。 主治;小儿多汗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阅读全文

壮医学打嗝的治疗方法

打嗝是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呃逆”。西医“隔肌痉挛”属此范时。 病因病机:由于饮食不节或情志不舒或身体虚弱导致谷道之气不顺降,上冲音户而致。 临床表现:主症:呃声连连,或时作时止,或昼夜不停,呃声或高亢或低弱,缓和。 兼症:胃部不适,或渴喜冷饮、口臭、尿黄、大便结,或形瘦体弱,脸色无华,食少困倦,手足冷,大便烂,或胸胁胀闷,急躁易怒。 治疗原则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小儿夜汗

小儿夜汗是指小儿睡中出汗,醒后即止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小儿盗汗”、“汗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病。2~6岁儿童多发作。 病因病机:身体虚弱,水道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睡眠中汗出较多(尤其头及背部),醒后即止,身凉,精神不振,怕冷,四肢冰冷,倦卧思睡;或心烦少眠,手足心热,口渴多饮,醒后哭闹。 治疗原则:补虚止汗,调理水道。 内治法:①蒲扇烧炭研末,每服3至6克,酒送服。 ②泥鳅鱼150至200克, ...
阅读全文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1.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坤等用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2组,直接灸大椎、足三里,结果表明,本法能明显增强家兔溶血素的产生和对PHA的反应,对家兔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黄瑾明等点灸小白鼠的百会、大椎、大行、关元、气血、足三里、三阴交,每天1次,连灸4天后,给小白鼠腹腔注入2%鸡红细胞悬浮液1毫升,结果表明,小白鼠腹腔巨唾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及各消化程度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 ...
阅读全文

壮医药专家韦金育

广西邕宁县人,壮族,广西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现任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任壮医临床研究室主任,主任医师,广西中医学院兼职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委员会委员、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副会长、广西抗癌协会理事。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擅长用中医药及壮医药治疗肿瘤和肝病,对风湿类疾病、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症等也有相当造诣。发表论文50多篇,如《花吊钟等九种壮药和食品抗诱变试验报吿》、《绞股蓝总 ...
阅读全文

壮医对蛊毒的认识

蛊,亦称蛊毒、蛊病,甲骨文作"*",像多虫同畜于器皿形 。《说文·蛊部》曰:" 蛊,腹中虫也。"《赤水玄珠·虫蛊》云:" 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则载:" 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峻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周易正义〉卷三引诸氏云:" 蛊者,惑也"。故蛊病应有三类: 一为感受自然虫毒病 ...
阅读全文

壮医药汤剂的用法用则

汤剂是临床常用的主要剂型,其煎服法如下: 煎药方法:根据不同性质的药物可采用不同的煎药方法,凡发散取汗的药物不宜久煎;味厚滋补的药物宜微火久煮。金石、甲壳类药物宜打碎后煎:气味芳香的药物不宜久煎,可后下或冲服;胶类药物待其他药煎好,去渣后加人溶化;贵重药物则宜研末冲服;贵重而又难于煎出味的药物则宜另煎或磨水冲服;新鲜药物可捣汁冲服;某些具有毒性的药物必须先煎,然后再入他药同煎;粉状及有毛的药物,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骨折方有哪些?

骨折方具有续筋,接骨,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骨折之症。 ①骨折八味散 处方:玉葡萄根皮、叶上花叶、南五味子根、飞龙掌血根皮、大接骨丹根叶、虎杖根、扶芳藤叶、钩藤根皮各适量。 功用:接骨生肌,疏通龙路。 主治:骨折。 用法;混合捣碎,过筛和匀成黄棕色粉末,以本品1份,酒1份,调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②骨折止痛酒 处方:四块瓦、矮陀陀、叶上花根、钩藤根、透骨香、南五味子根、川芎、八角枫、土茯苓、 ...
阅读全文

壮医学伤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伤风是外邪(以风邪为主)侵袭,阻滞气道,使气道不畅通并影响全身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感冒”;西医属“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范畴。 病因病机:以风邪为主的外邪侵袭肌体,阻滞气道,致使气道不通。 临床表现:主症:怕冷或怕风,头痛,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周身疼痛。 兼症:或有发热、汗出、咽痒、咽痛、头痛等。 治疗原则:疏风祛邪,畅通气道。 内治法:①老姜20克,辣椒10克,鸭蛋1个,水煎服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雪口

雪口是以小儿口腔舌面上满布白屑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鹅口疮”,西医诊为“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多见于哺乳期幼儿。 病因病机:口腔不洁,感染邪毒。 临床表现:先在口腔舌面上或两颊内侧粘膜上出现白屑,渐蔓延至牙龈、口唇、软硬腭等处。白屑周围绕以红晕,互相融合,渐渐增大,状如凝乳,拭后不久又生,重拭可见出血。常伴哭闹不安,拒乳厌食等。严重者白屑可蔓延整个口腔粘膜,上延鼻道,下及 ...
阅读全文

壮医学骨折的治疗方法

骨折是指由于外来暴力或肌肉的强力牵拉致使骨的完整性或持续性受到了破坏,临床上常表现为局部淤血、肿痛、错位、畸形、骨声、异常活动以及轴心叩击痛等症状。根据皮肤有否破损可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和性骨折。 治疗原则:活血消肿,接骨止痛。 内治法:①穿破石、黄鳝藤、松筋藤、倒水莲、十八症、大钻、水田七、胃疡球各适量,复位后水煎服,毎日1剂。 ②麝香0.3克,金箔3张,共研末,黄酒送服,服药前先复位。 ③五爪 ...
阅读全文

壮医药专家龙玉乾

广西柳江县人,壮族,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壮医副主任医师。自幼接受祖传医技,并以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享誉区内外。1947年参加中医学习班学习四年,1951年参加工作,业余时间用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为群众治病达数十万人次。1986年曾应聘到广西中医学院壮医门诊部工作,1988年后主持柳州地区民族医药研究所工作,多年来运用壮医、中医、西医医技治愈了大批病人,病种达一百多种。并多次办班传授壮医药线点灸疗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