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熏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壮医学盲肠炎的治疗方法

盲肠炎是以肚痛拒按(多为转移性右下腹痛,呈逐渐加重的阵发性疼痛,最后呈持续性疼痛)、发热、发冷发抖、想呕、呕吐、可有肿块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肠痈”,西医诊为“阑尾炎”。 病因病机: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辛辣煎炒等,损伤谷道,使谷道功能失常,湿热内蕴,气机不畅,湿热气血淤滞,蕴结于谷道所致。 ②饱食后急剧运动或奔走,使谷道功能失常,气血凝滞,血肉腐败所致。 ③寒温不适或精神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小儿伤风

小儿伤风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是以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头痛、身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西医均诊为“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发病率较高。 病因病机:外邪侵袭,阻于气道,气道功能失调。 临床表现:主症:发热、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头痛、身痛。 兼症:出汗,喷嚏,吐痰,咽痛口干;或身重困倦,呕吐,屙泻,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头晕眼花,困倦无力;肚子胀满,不思乳食,呕吐酸腐,口气秽臭 ...
阅读全文

壮医学肚痛的治疗方法

肚痛是以肚脐周围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腹痛”;西医属“慢性胃、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疗,胃粘膜脱垂,肠道寄生虫病,慢性阑尾炎,憩室炎,肠结核,结肠炎”等范畴。 病因病机:外感时邪或饮食不节、食滞内停或情志失调,气血郁滞导致谷道不通,气机受阻。 临床表现:主症:肚脐周围疼痛,或灼痛,或胀痛,或隐痛,或剧痛,或刺痛,或时作时止,或持续不休。 兼症:或小便清利,大便溏薄,或胸闷不舒,大便不爽,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热毒病

热毒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热毒内生,侵犯肌肤,成肿、成脓、成疮,发于外的一系列疾病称为热毒病。包括无名肿毒、疖子、瓜藤痈、落头疽、蛇头疮、蛇眼疔、庇疔、黄水疮、鸡屎疮、对口疮、裤口毒、有头疽、无头疽等。 病因病机:情志不舒,气郁化火;或过食辛辣热炒,使热毒内生;或外感热毒之邪,侵犯肌肤,郁结于皮肉之间或龙路火路之中,使气血凝滞不通所致。 临床表现:无名肿毒:身体局部骤发肿痛,随处可生,范围可逐渐扩大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小儿吐乳

小儿吐乳是指小儿哺乳后不久即将部分奶汁吐出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小儿吐乳”、“小儿溢乳”。见于哺乳期幼儿。 病因病机:①喂养不当(如过饱或过快),谷道不畅,气逆于上。 ②外邪侵袭,阻滞谷道,气逆于上。 ③食后啼哭,气机不畅,谷道之气逆于上。 临床表现:哺乳后不久即将部分奶汁吐出,可伴哭闹,躁动,睡眠不安。 治疗原则:畅通谷道,降逆止咽。 内治法:①老姜3片、水竹叶1片、灶心土12克,灯心草1扎, ...
阅读全文

壮医学诊断之指诊

指诊为壮医望诊的内容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手各指之颜色、质地、形状、运动状态等来推断疾病。壮医认为,手指亦为人体的缩影之一,正之盛衰,毒之轻重,“三道”、“两路”的功能状态,皆能从手指反映出来,故根据手指部位的异常征象,可以诊断疾病。指诊的方法有以列几种: 1.察手指颜色 察手指颜色的原理与察舌色、甲色的原理相似。诊察时,应在自然充足的光线下,让患者仰掌,手指向前平伸,逐一检査其各指,注意应以各指平 ...
阅读全文

壮医学诊断之询诊

询,即问之意。询诊,即通过询问病者或陪诊者,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现在表现及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所有情况,从而对病者所患疾病作出诊断。询诊是壮医诊断疾病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因为很多疾病,都必须通过询诊才能作出明确诊断。 1.询诊的一般范围 询诊的范围很广,包括病者的一般情况及主诉、与主症有关的伴随症状、发病经过与治疗经过、现病史、既往病史、家族史、专科情况等等。 2.询诊的 ...
阅读全文

壮医学诊断之脉诊

壮医脉诊为壮医按诊的内容之一;壮医脉诊是通过按脉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对于脉诊的原理,壮医主要用龙路、火路理论进行解释,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沟通人体天、人、地三部,为“魄”、“勒”运行通路,也是毒邪内侵途径,而壮医脉诊所选用的部位,正是龙路、火路较浅表的分支,故通过脉诊,可以测知人体正之亏盈,毒之轻重。壮医常用的脉诊法有下面几种。 1.三指四肢泳诊法 三指四肢脉诊法指以手三指布成品字形,分别 ...
阅读全文

壮医针法有哪些?

壮医针法是壮族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壮医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考古实物来看,壮医针刺疗法己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广西众多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有很多打制、磨制的可供刺疗用的尖利的石片、石斧,此即为壮族地区的原始砭石。此外,在广西桂林瓶皮岩洞穴遗址、南宁地区贝丘遗址、柳州白莲洞旧石器晚期遗址、广西宁明花山和珠山附近的岩洞里,还发现有骨针实物。198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广西武鸣县马头乡元龙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药物熏洗疗法

药物熏洗疗法是用壮族地区草药煎水,先令病人坐于围布棚中,趁热取药液熏蒸皮肤患处,等药液温度适宜后,再行沐浴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本法的适应症很广,对外感、内伤、麻痹、风湿、痧症等,壮医常以多种壮药、草药组合煎水洗浴熏蒸外用药禁忌相对较少,取其药多而力宏,运行气血,辟秽除病。本法主要用于治疗跌打损伤、腰腿痛、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等。 常用药物:本法常用药物依不同病情而定,对风湿性关节痛、腰腿痛 ...
阅读全文

壮医学的黄病方

黄病方具有清解热毒,利湿退黄的作用。适用于黄病。 ①利湿解毒退黄汤 处方:田基黄30克,虎杖15克,无娘藤15克,十大功劳20克,人字草15克,车前草20克,板蓝根30克,金银花15克。 功用:清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②三草黄根玉米汤 处方:黄根藤20克,凤尾草20克,马鞭草20克,鬼针草20克,玉米须20克。 功用:请解热毒,利湿退黄。 主治:黄病。 用法 ...
阅读全文

壮医学寝汗的概述

寝汗是睡眠中不自觉地出汗,醒后即止的一种疾病;中医诊为“盗汗”。 病因病机:阴虚热炽,水道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主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 兼症:手足心热,午后发热,脸红口干。 治疗原则:养明清热,调理水道。 内治法:①带露桑叶适量,瓦上焙干,研末,空腹米汤适量调取。 ②桃干15枚,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 ③乌梅10枚,浮小麦15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外治法:药线点灸肝腧 ...
阅读全文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