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骨伤科

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经络腧穴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针灸疗法内科儿科杂病妇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医史

流痰

【流痰】即骨关节结核病。故又称“骨痨”或“疮痨”。多发于学龄儿童,患者常有其它结核病变。病变部位以脊椎为最多,其次为髋、膝、踝,再次为肩、肘、腕等关节。病多因先天不足,或久病肾阴亏损,使骨髓不充,骨质疏松。外邪乘虚侵袭,痰浊凝聚;或由跌仆损伤等而诱发。此证过程漫长,多不热不红不肿,数过或数月后,始有酸胀漫肿而微高起,但不坚硬,日久方溃,溃后流水或出豆腐渣样物,难以收口,继则形成瘘管。每有羸瘦,乏力 ...
阅读全文

乳吹

【乳吹】乳痈的别名。分内吹和外吹两种。前人认为内吹是怀孕期妇女胎气旺,热邪郁蒸所致;外吹则由于婴儿吮乳时咬伤乳头,或含乳而睡,口鼻气外吹乳头引起。这种名称没有多大意义,其实内吹,外吹均属细菌感染。但古代医家用此以区别乳痈发生在产前,产后的不同,故仍予记述。参见“乳痈”条。
阅读全文

血瘿

【血瘿】瘿的一种。表现为结喉部的瘿块上血脉交结显露。由心火血热所致。
阅读全文

白屑风

病名,又名面游风,钮扣风。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项后极痒,热湿甚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其治:血热风燥者宜凉血清热消风,方选消风散加减,或防风通圣丸;脾胃湿热者宜利湿清热,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或龙胆泻肝丸;阴伤血燥者宜滋阴除湿,方选滋阴除湿汤;血虚者可选当归饮子;日 ...
阅读全文

股胫疽

【股胫疽】疽之生于股部(大腿)或胫部(小腿)的统称。《灵枢·痈疽篇》:「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本病多因风寒湿凝结而成,或因情志郁结,肝脾两亏,气滞痰凝而致。初起坚硬成块,大如指头,皮色不变,缓慢漫肿,化脓,脓深至骨,难溃难收。随着所发部位的不同,又有多种名称。如发于股部的叫“股疽”或“大腿疽”;股外侧的又称“股阳疽”;股内侧近阴处的又称“股阴疽”;发于胫部的叫“胫疽”或“ ...
阅读全文

【疽】凡疮疡表现为漫肿平塌,皮色不变,不热少痛,未成脓难消,已成脓难溃,脓水清稀,破后难敛的,都称为“疽”。其证可因感受外邪,邪气郁于肌肉筋骨之间,气血凝滞而成,或因情志内伤,气血失调;或因恣食炙博肥腻,痰凝湿滞等因素而致。
阅读全文

烂疔

【烂疔】疔疮疾患之一。多生于手足,臂臑等部,因容易腐烂,病势急骤,故名。发病前常有局部创伤与泥土等污物接触感染,加以湿热火毒内蕴,毒聚肌肤而成。初起患部胀痛,周围肤色暗红,迅速蔓延成片,并可起大水庖,流出腐臭脓液或渗出液,疔毒周围紫黑色,全身症状常有寒战高热,神昏谵语等。如身热退,流出稠脓,疔毒界限清楚,可望腐肉新生,收口渐愈。如发热不退,肿势散漫,神识昏迷者,即属“疔疮走黄”。
阅读全文

【瘤】是在体表生长的赘生物。李榳《医学入门》说:「瘤初起如梅李,皮嫩而光,渐如石榴瓜瓠(音户)之状,原因七情劳欲,复被外邪,生痰聚瘀,随气留住,故又曰瘤[病赘],总皆气血凝滞结成。」根据其形状和病因的不同,分“气瘤”,“肉瘤”,“筋瘤”,“血瘤”,“骨瘤”和“脂瘤”等,各详本条。
阅读全文

气瘿

【气瘿】瘿的一种。表现为颈部一侧或双侧呈弥漫性肿大,边缘不清,软而不坚,皮色如常,一般不痛,有时能随喜怒而消长。发病以青年妇女较多。可因山岚水气或气郁所致。本病类似单纯性甲状腺肿。
阅读全文

热疮

【热疮】高热过程中皮肤粘膜间出现水庖的症候。多发于上唇外围,水庖成群状,如芝麻或绿豆大小不等,周围有红晕,微痒,约一周左右消退,但有复发倾向。由风热外袭肌表或肺胃热盛熏蒸所致。类于单纯庖疹。
阅读全文

乳痨

【乳痨】由“乳核”扩散而致的疾病。因气血内虚或失于调治,乳核渐大如碗,坚硬疼痛,延至胸肋和腋下,色或紫或黑,溃破后,轻的流白汁,重的流臭水,日久有午后潮热,咳嗽,颧红、羸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阅读全文

痰核

【痰核】指皮下肿起如核的结块,多由湿痰流聚而成,结块多少不一,不红不肿,不硬不痛,用手触摸,如同果核状软滑而能移动,一般不会化脓溃破。痰核大多生于颈、项、下颔部,亦可见于四肢,肩背。生于身体上部的多兼风热,生于身体下部的多兼湿热。即“臖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