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是中医研究和阐释人类疾病的起因及其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

肺热

【肺热】热邪犯肺,肺受热灼所出现的肺热证,临床以面颊红赤,咳嗽痰稠,胸痛,甚则喘促,咯血为特征。参见“温邪犯肺”,“热伤肺络”、“火盛刑金”等条。
阅读全文

化火

【化火】指热证发展过程的一种病理现象。热是无形之气,火是有形之象,热极则生火。一般来说,火都是指内热炽盛而言,是病理性的各种机能亢进的表现。外感五气(风、寒、暑、湿、燥)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化火,五志郁结亦能生火。此外,如痰湿内阻,肝脉气郁,都能使邪从火化。火证的临床表现此较复鸡,随看病因而不同,轻证头痛烦渴,面目红赤,口唇焦燥,咽干喉痛;重证神志昏沉,狂躁不安,或咯血衄血,淋闭尿血等。
阅读全文

气化不利

【气化不利】水肿、排尿的病理之一。小便的排泄,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假如湿热下注或命门火衰,都会影响肾及膀胱的气化功能障碍或减弱而出现排尿困难,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形成水肿。参见“水不化气”条。
阅读全文

湿郁热伏

【湿郁热伏】又叫“湿遏热伏”。指湿阻于里,邪热不易外透的病臭。主要症状为“身热不扬”,午后热高、汗出而热不退,胸闷腹胀、厌食、头部重痛、苔白腻、脉濡数等。
阅读全文

风热

【风热】指风邪挟热。临床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舌边尖红苔微黄、脉浮数,甚则见口燥,舌干,目赤、咽痛、衄血等。参见“风热感冒”条。
阅读全文

火邪

【火邪】六淫病邪之一。泛指病变过程化火的表现。参见“火”条。
阅读全文

湿气

【湿气】六淫之一。湿属阴邪,性质重浊而粘腻,它能阻滞气的活动,障碍脾的运化。临床表现:外感湿邪,常见体重腰酸,四肢困倦,关节肌肉疼痛,痛常限于一处不移;湿浊内阻肠胃,常见胃纳不佳、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症。运化功能障碍,水气停滞的病症。参见“内湿”条。
阅读全文

外感

【外感】病因和病症分类,指感受六淫,疫疠之气等外邪。这些病邪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或同时受病,都是自外而入,故名。
阅读全文

邪气

【邪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和疫厉之气等从外侵入的致病因素,故又称“外邪”。与人体正气相对来说,泛指多种致病因素及病理的损害。
阅读全文

大肠虚寒

【大肠虚寒】是大脉由于虚寒而传导失职的病理,多与脾肾虚寒有关。主要症状有下利稀薄,食少,四肢冷,腰酸,怕冷,苔白,脉沉细等。多见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等。
阅读全文

肺燥

【肺燥】指燥邪伤肺,或肺阴虚伤津化燥的肺燥证。主要症状有干咳,咯血,耳咽干燥,或咽喉焮痛,音嘶,口干而渴,舌体苔白而干等。
阅读全文

金破不鸣

【金破不鸣】是肺气损伤而声音嘶哑的病理。肺主气,肾纳气,二脉均与发声有关。肺肾阴亏则肺燥而热郁,阴液不能上承,咽喉失于濡润,故声音嘶哑。多见于晚期结核病,慢性喉炎等。本病多属虚证,失音呈慢性进行,故又称为“久瘖”。失音可间歇出现或持续存在,说话较多时则加重,完全失音者少见,一般无外感症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