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六经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在古代临床上多用六经的名称及其所表现的症候特点来说明疾病部位的深浅(表里)和疾病发展的阶段,作为诊治急性热病(广义的伤寒)时辨证论治的纲领,即“六经辨证”。
阅读全文

会穴

【会穴】即两条或两条以上经脉相互交会的部位。由于经脉的循行方向并不完全是直线的,而是曲折交错的,所以往往出现经脉交叉或相互邻接的情况,这种交叉和邻接的部位,这就是会穴。全身的会穴根据书籍记载统计约有一百多个。这些会穴因同时有多数经脉分布,所以可兼治数经的疾病。即八会穴的略称,参见该条。
阅读全文

督脉

【督脉】奇经八脉之一。起自会阴部,循背部脊柱正中线向上,经过后颈部,越过头顶部,止于颜面部的上齿龈的正中(以上均沿正中线分布)。在循行过程中与脊髓、脑和诸阳经相连系。是阳经经脉的总纲。本经有病时,主要有神志不清、癫、狂、癔病、项背强直、角弓反张、咽喉干燥、癃、痔、遗尿、脱肛、疝气、不孕症、体力衰退等症状和病症。
阅读全文

开、合、枢

【开、合、枢】这是指经脉生理作用的三个特点来说的。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少阳经主枢;在阴经方面,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合,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太阳经在阳经中(或太阴经在阴经中)相对地位于浅表的部位,和外界的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合”是指经脉相对地位于身体内部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是相对地位于表、里之间,具有枢纽作用的意义(《阴阳离合论》)。
阅读全文

足三阳经

【足三阳经】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阅读全文

少阳

【少阳】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阅读全文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fifteen collaterals),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⑴手太阴之别络:从列缺穴处分出,起于腕关节上方,在腕后半寸处走向手阳明经;其支脉与手太阴 ...
阅读全文

十二经筋

经筋的分布,一般都有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属络脏腑。经筋的分布,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其循行走向不尽相同。其具体分布如下: 1、足太阳经筋:起于足小趾,向上结于外踝,斜上结于膝部,在下者沿外踝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腘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腨外),上向腘内则,与腘部另支合并上行结于臀部,向上挟脊到达项部;分支入结入舌根;直行者 ...
阅读全文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大肠、络肺。在体表,由食指端经过上肢伸侧前面、肩部、颈部、颊部,止于对侧鼻孔旁。本经有病时,主要有泄泻、痢疾、肠鸣,恶寒战栗、目黄、口干、鼻衄、鼻塞、咽喉炎,牙痛、颈部肿大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阅读全文

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所以,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每一对相为表里经别组成一“合”,十二经别共组成“六合”。十二经别的功能主要是加强和协调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与脏腑之间, ...
阅读全文

心系

【心系】直接与心脏连系的大血管,包括主动脉、肺动脉、肺静脉及上、下腔静脉(见《灵枢.经脉篇》。并可参考《类经》卷七张注:「(心)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
阅读全文

胞脉

【胞脉】又名“胞络”,即分布在子宫(胞宫)上的脉络。其中包括冲脉和任脉。胞脉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经和养胞胎的。(如《素问.评热病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