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

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两部分,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

手三阴经

【手三阴经】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胸部经过上肢屈侧抵止于手部。
阅读全文

阳跷脉

【阳跷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足跟外侧,沿外踝向上,经下肢外侧,侧腹部、侧胸部、肩部、面颊、止于后颈部。本经有病时,主要有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肌肉拘急、癫狂、失眠等症状和病症。
阅读全文

八邪穴

【八邪穴】位于手背部、五个手指间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侧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手指疼痛,脉木及头项强痛等症。
阅读全文

胞脉

【胞脉】又名“胞络”,即分布在子宫(胞宫)上的脉络。其中包括冲脉和任脉。胞脉主要的作用是主女子行月经和养胞胎的。(如《素问.评热病论》:「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
阅读全文

三阳

【三阳】太阳、阳明和少阳的总称。其中包括了手三阳和足三阳,实际上是六条经脉。在六经辨证上三阳病系指病邪在体表浅层或六腑有病。太阳经的代称(《素问.着至教论》马莳注)。按照伤寒病由表传里的发病次序,在三阳经中太阳经位于最表层,首先发病,故称“三阳”;其次是阳明经,叫做“二阳”;再次是少阳经,叫做“一阳”。足太阳膀胱经的代称(《素问.大奇论》马莳注)。
阅读全文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之一。它的循行路线是:在体内,属心、络小肠,并与咽部及眼相连。在体表,由腋下部,沿上肢屈侧后面向下,止于小指端。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心痛、口渴、咽干、目黄,胁痛等症状和病症,以及在本经循行部位的局部症状。
阅读全文

冲脉

【冲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灵枢·五音五味篇》)。同时由阴部的两侧(气冲穴部位)开始,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素问.骨空论》)。本经有病时,主要有哮喘、腹痛、肠鸣、月经不调、不孕等症状和病症。
阅读全文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 分布于躯体。又因为经脉是"行血气"的,其循行有一定方向,就是所 说的"脉行之逆顺",后来称为"流注";各经脉之间还通过分支互相联 系,就是所说的"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在上肢内侧前缘,其络脉、经别与之内外连接,经筋分布其外部。 手阳明大肠经 ...
阅读全文

经隧

【经隧】指经脉流行的道路,也是经脉的一种代称。“隧”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位于身体深部的“隧道”的意思,如《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一是指与五脏六腑相联系的“大络”的意思,如《灵枢.玉版篇》:「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
阅读全文

十二经之海

【十二经之海】冲脉的别称(《灵枢.海论》)。因为冲脉的循行和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联系最密切。肾是人体先天的根本,胃是人体后天的根本,因此在冲脉里兼有人体先、后天的元气,所以被称为“十二经之海”。
阅读全文

阳明

【阳明】经脉名称之一。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这就是取名“两阳合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所以又有“阳明为合”(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阅读全文

阴维脉

【阴维脉】奇经八脉之一。起于内踝上方,经下肢内侧、腹部、胸部、咽喉、止于后颈部。本经有病时,有心痛的症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