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代朱丹溪氏经过临床实际体会所提倡的一种论说。他所指的阴是精血,阳是指气火,即由于精血亏损所产生的虚火。他认为精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断消耗,易损难复,故阴常不足。如不注意保养精血,嗜酒纵欲,伤戕过度,则阳气易亢,虚火妄动,故阳常有余。阴虚阳亢,则百病丛生。故主张保重精血以维持身体阴阳的相对平衡,这是他在临床上偏重滋阴法的理论根据。
阅读全文

胜气

【胜气】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阅读全文

五常

【五常】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阅读全文

五声

【五声】指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而发出的呼、笑、歌、哭、呻(呻吟)等五类声音,是脏象学说按五行的观点把人的发声活动进行的归类。即肝主呼,心生笑,脾主歌,肺主哭,肾主呻。这种归类,带有牵强附会之处,现已少用。
阅读全文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见《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即阳亢。就是说阳气过亢,既不能卫外而固密,而在内的阴气又受损耗或蒸迫而外泄,以致真阴亏损。
阅读全文

阴不抱阳

【阴不抱阳】指由于阴的病变,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出现病理上的“阴虚阳亢”或“阴盛格阳”的病理现象。
阅读全文

阴阳乖戾

【阴阳乖戾】乖戾即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就会彼此偏衰偏亢,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这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
阅读全文

母气

【母气】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阅读全文

木喜条达

【木喜条达】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消化;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阅读全文

阴中之阳

【阴中之阳】指阴的事物中又分属于阳的一方面。如背面为阳,腹面为阴;腹面中,胸在上属阳,腹在下属阴,故胸部属阴中之阳。指某一事物的两种性中,前一种属阴,后一种属阳。如肝位于腹内,属阴;肝气主气,性疏泄,属阳。故称阴中之。
阅读全文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阅读全文

金寒水冷

【金寒水冷】指肺肾虚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咳嗽、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