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龙骨救逆汤" 的结果

找到 11 条相关结果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历史
火针 | admin | 2025-05-29 | 19 阅读

火针起源于冶炼技术成熟之后,已有数千年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专著《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我国古代医家们结合艾灸、火法、熨法等温通疗法的特点,创造性的发明了火针疗法,经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已成为针灸疗法中一支独特的实用技术。 (1)秦汉时期,奠定了火针疗法的应用基础 《灵枢·九针十二原》:“镵针、圆针、??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关于大针的描述:...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6-03 | 17 阅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

阅读全文
火针发展史
针灸文化 | admin | 2025-05-26 | 16 阅读

火针古称其为燔针、焠刺、烧针、白针、煨针。将针体烧红,然后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称之为火针疗法。此法为针灸之传统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对许多疾病治疗效果良好,现将其发展论述如下。 萌芽阶段 对火针的针具、刺法以及其适应症、禁忌症有初步的描述,认为火针的治疗多局限于寒证,禁忌症是热证,对于经筋拘急及骨病可用火针治疗。 火针在《内经》中被称为燔针、焠刺,《灵枢·官针》云...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黄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金匮要略 | admin | 2025-06-10 | 13 阅读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 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 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 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 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 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 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 寸口...

阅读全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
伤寒论 | admin | 2025-05-24 | 12 阅读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加半夏...

阅读全文
附子用之不慎亦伤阳
中药基础 | admin | 2025-05-27 | 10 阅读

《伤寒杂病论》中用附子共有39方,以“枚”作为计量单位的有34方,最少者用1枚,最多者用3枚。经实物考察折算,1枚附子约5克,可知仲景用附子量当在5~15克之间,用量不及则无济于病,太过则损伤阳气。然为医皆知附子温壮阳气,未有问津附子亡损阳气。 附子何以温阳,因其味辛性热也。阳虚寒证多凝滞,治以辛行散,以热温煦,即辛热合体以温阳散寒。如《本草经读》曰:“附子,味辛气温,火性迅发,无所不到,故为回阳...

阅读全文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7 | 10 阅读

《伤寒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名称: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处方: 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

阅读全文
《脉经》脉经卷第七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脉经 | admin | 2025-05-26 | 9 阅读

太阳中风,以火劫发其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泆,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而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循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医发其汗,遂发热而恶寒,复下之,则心下痞,此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火针,因而烦,面色青黄,肤瞤,如此者为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愈。 伤...

阅读全文
惊悸吐血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金匮要略方论 | admin | 2025-06-01 | 8 阅读

(脉证十二条 方五首)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师曰:夫脉浮,目睛晕黄,衄未止;晕黄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又曰: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直视不能目旬 ,不得眠。病人面无血*色,无寒热,脉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绝者,下血;烦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夫酒客咳者,必致吐血,此因极饮过度所致也。寸口脉弦而大,弦...

阅读全文
龙骨救逆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4 | 8 阅读

《圣惠》卷十一:龙骨救逆汤 名称: 龙骨救逆汤 处方: 龙骨2两,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茯神1两,人参1两(去芦头),麦门冬2两(去心,焙),牡蛎2两(烧为粉),蜀漆1两。 制法: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伤寒脉浮,医以火劫,汗出太过必亡阳,心生狂热,起卧不安。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