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黄汗" 的结果

找到 83 条相关结果

温热派倡导三焦辨证的吴鞠通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6 | 23 阅读

吴鞠通(1758-1836),名塘,江苏淮阴名医。十九岁时父亲病逝,慨然废举子业而专事学医,后因子病温误治而亡,又专注温病治法。他“进而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颇有心得。他认为吴又可《温疫论》虽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但细察其法,未免支离驳杂,唯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但其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遂以《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内容为主,上溯喻嘉言、吴又可、王安道、李东垣...

阅读全文
辨咳嗽水饮黄汗历节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六篇
伤寒杂病论 | admin | 2025-05-16 | 20 阅读

师曰:咳嗽发于肺,不专属于肺病也。五脏,六腑,感受客邪,皆能致咳。所以然者,邪气上逆,必干于肺,肺为气动,发声为咳,欲知其源,必察脉息,为子条记,传与后贤。肺咳,脉短而涩。假令浮而涩,知受风邪;紧短而涩,知受寒邪;数短而涩,知受热邪;急短而涩,知受燥邪;濡短而涩,知受湿邪。此肺咳之因也。其状则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脉大而散。假令浮大而散,知受风邪,紧大而散,知受寒邪;数大而散,知受热邪;急大而...

阅读全文
五疸
寿世保元 | admin | 2025-06-05 | 19 阅读

脉经曰。凡黄候寸口脉。近掌无脉。口鼻黑色。并不可治。大抵脉大者死。微细者生。无脉鼻气冷者。不治也。凡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必发黄也。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脾土。夫黄胆为病。肌肉必虚肿而色黄。盖湿热郁结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于而与肌肤也。盖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母能令子虚。母病子亦病。是故有诸中者必形诸外。其症有五。曰黄汗。曰黄胆。曰酒疸。曰谷疸。曰女痨疸。虽有五者之分。终无寒热之异。丹溪曰。...

阅读全文
棘刺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7 | 18 阅读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棘刺丸 名称: 棘刺丸 处方: 棘刺 干姜 菟丝子各60克 天门冬 乌头 小草 防葵 薯蓣 石龙芮 枸杞子 巴戟天 萆薢 细辛 萎蕤 石斛 厚朴 牛膝 桂心各30克 制法: 上十八味,共研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虚劳诸气不足,夜梦遗精。 用法用量: 每次5丸,用酒送服,一日三次。 《外台》卷十六引《深师方》:棘刺丸 名称: 棘刺丸 ...

阅读全文
夏至节气 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6 | 17 阅读

夏至时斗指乙,太阳黄经为90度,时值公历6月21日前后。“夏至”顾名思义是阳极之至意思,“夏至点”时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上空,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一天,从这天起进入炎热季节。过夏至后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从夏至日起我国气温开始进入最热阶段。 夏至节气人们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点。 一 起居养生 夏至节气人们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夏...

阅读全文
大青叶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4-26 | 15 阅读

《中国药典》:大青叶 实际拼音: Dà Qīnɡ Yè 英文名: FOLIUM ISATIDIS 来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 的干燥叶。夏、秋二季分2~3次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 本品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5~20cm,宽2~6cm;上表面暗灰绿色,有的可见色较深稍...

阅读全文
杂病用药赋(八)
医学入门 | admin | 2025-06-11 | 14 阅读

泻必启脾平胃,二白曲芎以调中;启脾丸 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肉各一两,陈皮、泽泻、山楂、甘草各五钱,为末,蜜丸弹子大。每一丸,空心米饮化下。治大人、小儿脾积五更泻,消疳黄胀,定腹痛,常服生肌健脾益胃,或为散服亦好。平胃蒜肚丸 猪肚一具,去脂膜,入大蒜装满,以线缝住,用冷水、热水各七碗,先将水烧滚,入肚,煮至水干为度,取出捣烂,入苍术、陈皮、浓朴各五两,川椒少许,再捣至肚无丝,方可为丸,梧子大。...

阅读全文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金匮要略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论七首 脉证五条 方八首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

阅读全文
栀子丸
中药方剂(S-Z) | admin | 2025-05-20 | 14 阅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栀子丸 名称: 栀子丸 处方: 栀子仁30克 栝楼子(炒)苦参(锉)各30克 制法: 上药捣罗为末,醋渍鸡子黄、白2枚,和匀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脾脏瘀热不散,心神烦乱,小便赤涩,或小便如柏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温水下,一日四五次。 备注: 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普济方》卷一九五补。 《外台》卷三十六引《小品方》:栀子丸...

阅读全文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10 | 14 阅读

《金匮要略》卷中: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名称: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别名: 耆芍桂酒汤(《金匮要略》卷中)。 处方: 黄耆15克 芍药9克 桂枝9克 功能主治: 益气祛湿,和营泻热。治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 用法用量: 上三味,以苦酒200克,水1.4升相和,煮取600毫升,每次温服200毫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金匮》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