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鹿茸丸" 的结果

找到 62 条相关结果

沉香鹿茸丸
中药方剂(A-F) | admin | 2025-05-22 | 20 阅读

《普济方》卷二一九引《十便良方》:沉香鹿茸丸 名称: 沉香鹿茸丸 处方: 麝香1两,附子1两,沉香1两,茴香1两,巴戟1两,牛膝1两,当归1两,苁蓉1两,山茱萸1两,茯苓1两,龙骨1两。 制法: 上为末,以酒煮山药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暖下元,帮助真气。主 用法用量: 每服4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传信适用方》卷二:沉香鹿茸丸 名称: 沉香鹿茸...

阅读全文
鹿茸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9 | 20 阅读

《中国药典》:鹿茸 实际拼音: Lù Rónɡ 英文名: CORNU CERVI PANTOTRICHUM 来源: 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naeus 的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后者习称“马鹿茸”。夏、秋二季锯取鹿茸,经加工后,阴干或烘干。 性状: 花鹿茸:呈圆柱状分枝,具...

阅读全文
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秘方
妇科偏方秘方 | admin | 2025-05-22 | 18 阅读

[通治方] 傅山:妇人有年老血崩者,方用加减当归补血汤。 当归30克(酒洗) 黄芪30克(生用) 三七根末9克 桑叶14片 水煎服。2剂而血少止,4剂不再发。 《傅青主女科》卷上 张锡纯:固冲汤,治妇女血崩。 白术(炒)30克 生黄芪18克 龙骨(煅,捣细)24克 牡蛎(煅,捣细)24克 萸肉(去净核)24克 生杭芍12克 海螵蛸(捣细)12克 茜草9克 棕边炭6克 五倍子1.5克(轧细,药汁送服...

阅读全文
鹿茸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4-28 | 17 阅读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鹿茸丸 名称: 鹿茸丸 处方: 鹿茸(去毛,切,炙)23克 麦门冬(去心)60克 熟地黄 黄耆 鸡膍胵(麸炒)苁蓉(酒浸)山茱萸 破故纸(炒)牛膝(酒浸)五味子各23克 茯苓 玄参 地骨皮各15克 人参23克 制法: 上药为末,蜜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治肾虚消渴,小便无度,肝血亏虚,四肢抽搐。 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米汤送下。 《圣...

阅读全文
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 | admin | 2025-06-11 | 16 阅读

《扁鹊心书》目录作者:窦材 朝代:宋 年份:公元1127年—1279年特别说明:原书小字部分在启疾光录入时转成带括号即“()”的部分。卷首      序                        奏玉帝青辞          进医书表卷上        当明经络              须识扶阳              住世之法             大病宜灸             三...

阅读全文
鹿茸煎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07 | 16 阅读

《鸡峰》卷十七:鹿茸煎丸 名称: 鹿茸煎丸 别名: 鹿茸丸 处方: 鹿茸1两,禹余粮1两,赤石脂1两,当归1两,艾叶半两,柏叶半两,附子半两,续断2两,熟干地黄2两。 制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经候过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吸吸少气,脐腹冷极,则汗出如雨,脉微小,由冲任虚衰,为风冷客乘胞中,气不能固。 用法用量: 鹿茸丸(《医方大成》卷九)。 ...

阅读全文
鹿茸散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4-26 | 15 阅读

《外台秘要》卷二十七引《古今录验》:鹿茸散 名称: 鹿茸散 处方: 鹿茸(炙)当归 干地黄各60克 冬葵子60克 蒲黄30克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功能主治: 养血止血。治尿血,日夜不止。 用法用量: 每服6~9克,酒调下,一日三次。 注意事项: 服药期间,忌芜荑。 《外台》卷二十五引《张文仲方》:鹿茸散 名称: 鹿茸散 处方: 鹿茸2分(炙),石榴皮2两,干...

阅读全文
补阵
景岳全书 | admin | 2025-05-29 | 14 阅读

四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大便不实,体瘦面黄,或胸膈虚痞,吞酸痰嗽,或脾胃虚弱,善患疟痢等证。人参 白术 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加姜、枣,水煎服。或加粳米百粒。加味四君汤:治痔漏下血,面色痿黄,怔忡耳鸣,脚软气弱,及一切脾胃气虚,口淡,食不知味,又治气虚不能摄血,以致下血不禁。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炙甘草 黄 (炙) 白扁豆(炒)上水煎服。或为末,每服三钱,滚汤调服。生附四君汤:...

阅读全文
棘针
中草药(G-L) | admin | 2025-05-17 | 13 阅读

《中药大辞典》:棘针 出处: 《本经》 实际拼音: Jí Zhēn 别名: 白棘(《本经》),棘刺、枣针(《别录》),赤龙爪(《普济方》)。 来源: 为鼠李科植物酸枣的棘刺。 性味: ①《本经》:"味辛,寒。" ②《别录》:"无毒。" 功能主治: 消肿,溃脓,止痛。治痈肿有脓,心腹痛,尿血,喉痹。 ①《本经》:"主心腹痛,痈肿,溃脓,止痛。" ②《别录》:"决刺结,疗丈夫...

阅读全文
中成药剂型分类
中药制剂 | admin | 2025-05-27 | 12 阅读

中成药的剂型即中成药的形态,与中成药的制法和服法密切相关。制备中成药时,根据所用中药材的性质、所含成分、用药目的、临床需要和给药途径等,选择适宜的剂型,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几千年来,历代前贤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中药剂型的创制和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剂型种类繁多,传统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茶、锭等,特点各异。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成药剂型的研究也不断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