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面神经麻痹" 的结果

找到 116 条相关结果

面神经麻痹电针疗法
电针 | admin | 2025-05-27 | 22 阅读

面神经麻痹是指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尔麻痹。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为临床特征,多见于20-40岁的男性,常为急性发病,与季节气候无明显关系。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于濡养,肌肉弛缓不收。其风邪有内、外之别,外风与内风之间相互影响,使病情错综复杂。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肾密切...

阅读全文
电针技术的适应证
电针 | admin | 2025-05-27 | 21 阅读

电针的适应证基本与针灸相同,凡是针灸适应证的病症,大都适合电针治疗,故电针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其治疗的病证,几乎涉及临床各科。 内科疾病 (1)心血管系统 具有双向性调节作用。对病人的心律快慢给予平衡协调,快的和慢的均可调节为正常,同样,依据病人血压状态的不同,可使高血压降低,低血压升高,均达到正常范围;对自主神经的调节,可使亢奋的得到抑制,抑制的得到兴奋,也可明显扩张小血管,对冠状动脉供血...

阅读全文
秋风乍起 谨防面瘫多发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6-02 | 18 阅读

十一假期过后,秋色渐显,但早晚温差还是很明显。最近一段时间,到医院就诊的面瘫患者明显增多。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神内内科主任李燕提醒,入秋后要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受凉。 15岁的小常是一名初中生,近日傍晚因天气较热,小常躺在床上边吹电扇边看书,不知不觉就睡着了。吃晚饭的时候,小常妈妈发现,儿子的嘴角明显歪斜,脸上的表情很不自然。小常自己也觉得不对劲,右眼闭合不全,喝汤时汁水直漏。小常妈妈赶紧带着孩子...

阅读全文
附子与白附子应分清
中药鉴别 | admin | 2025-06-02 | 18 阅读

 附子与白附子应分清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子根)加工品。别名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功能回阳就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中医主要用于治疗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各种慢性病阳衰证,风寒湿痹,阴疽疮肿等。该药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现代药理学认为:该药可用于治疗心肌缺血、缺氧、抗休克,小剂量应用时有升压作用,大剂量时先降压后升压,还有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的...

阅读全文
面瘫十二针治面瘫
针灸临床 | admin | 2025-05-29 | 18 阅读

满某,女,22岁,送货员。9月12日初诊。主诉:左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不适,说话时自觉下唇变厚5天。患者曾于7岁时得过面瘫治愈。5天前送货下乡,夜归着凉,晨起刷牙漱口发觉口角漏水,遂来我科要求针灸治疗。查:左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晴流泪,左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左耳后翳风穴处压痛明显。 取猪牙皂200克,研成细末,取适量以醋调如糊状,涂于患侧颊车、地仓穴...

阅读全文
针灸穴名诗
针灸文化 | admin | 2025-05-29 | 18 阅读

针灸经穴名目繁多,命名也颇有讲究,这些穴位名称和中药名称一样,成为中国历代文人入诗的“非主流”元素,使得中医文化底蕴更加深厚。但自梁元帝萧绎以后,以针灸腧穴名称成诗者甚少。今效仿清代诗人赵瑾叔的《本草诗》,以手太阴肺经7个常用穴位分别作诗,弘扬中医养生保健文化。 中府 天地之气胸中聚, 云门一下平肋隙。 手足太阴交会地, 宣肺和胃健脾气。 【名称由来】出自《素问·离合真邪篇》,中府,天地之气在胸中...

阅读全文
大暑时节:老少中青三类人群如何防病养生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25 | 17 阅读

老人要防心脏病 三伏天降雨增多,气压偏低,是心脏病高发期。所以,老年人要注意保护心脏。 预防措施:一要保持精神安静、平和,尽量不生气。中医认为与夏季相应的脏腑是心,所以夏天易心火过盛,遇事爱着急发火,需老人多做平和之事,如练琴、棋、书、画等;二要做好防暑降温。多饮绿豆汤、绿豆粥等清淡饮食,少食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如油条、年糕、羊肉等。三是运动不过量。老人运动要适当,以免消耗过大而出现意外...

阅读全文
蜂毒法
自然疗法 | admin | 2025-05-12 | 17 阅读

蜂毒法是将蜂毒注入人体一定部位引起红肿疼痛,从而收到治疗效果的一种外治方法。 用蜂毒治病由来已久,最初流行于民间,其方法是捕捉工蜂直接螫刺病人皮肤表面.促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后,再拔除螫刺。主要用于治疗痹证。由于本法手续繁杂,且局部疼痛剧烈,所以近代改用预先制备的蜂毒水剂或油剂,进行皮内注射,治疗范围也逐渐扩大到用于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支气管哮喘、面神经麻痹等证。一些研究机构还对蜂毒的治疗机理进行...

阅读全文
足底反射区之三叉神经
中医足疗 | admin | 2025-05-06 | 17 阅读

位置:位于双足拇趾远节趾骨的外侧,拇趾趾腹边缘。左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右足上,右侧三叉神经反射区在左足上。 主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眼眶痛、牙痛、面神经麻痹及腮腺炎、失眠、眼耳鼻疾患等。 手法:拇指尖端施压法,由上向下按摩3-5次。...

阅读全文
附子与白附子应分清
中药鉴别 | admin | 2025-06-02 | 16 阅读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子根)加工品。别名盐附子、白附片、黑顺片,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功能回阳就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通络止痛。中医主要用于治疗阴盛阳衰亡阳欲脱证,各种慢性病阳衰证,风寒湿痹,阴疽疮肿等。该药材含乌头碱、次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现代药理学认为:该药可用于治疗心肌缺血、缺氧、抗休克,小剂量应用时有升压作用,大剂量时先降压后升压,还有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的作用,如增强心肌收缩...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