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平伯" 的结果

找到 6 条相关结果

中医学术流派与地域环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09 | 24 阅读

中医学数千年历史中呈现出一源多流的现象,奠基于四大经典中医学术主干,在后世发展分化为多个学术流派,使中医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对于如何理解流派的差异及争鸣,人们众说纷纭。其实,不同流派的产生往往有其根由,明了其根源,对于评价流派才能有一个较为合理的角度。从历史上看,中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异。南方以岭南闽粤为代表,闽粤地跨热带,蒸发甚而腠理疏,既易受寒,又易受湿,故多用燥...

阅读全文
地域环境对中医流派的影响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5 | 23 阅读

由朱丹溪开始,江南名医辈出,他们可以说沿袭朱丹溪注重地域差异的角度,使中医学术面貌出现较大变化。 至江南医家崛起,他们在常年接触的大量病例中,积累了诸多与北方医家不一样的实践经验,也历经了二三百年之久的酝酿,始形成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温病辨证体系。 寒温分立,一直引来许多争论,但持平之论者,多能从地域角度进行讨论。 晋唐以前中国经济文化的重点在黄河流域一带,对疾病的医疗经验以北方为主。随着宋...

阅读全文
温热派著《外感温病篇》陈平伯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4 | 15 阅读

陈平伯,字祖恭,清松滨人,以仲景于外感温热无文无法,时治伤寒家徒守发表攻里之成方,遂使温热之旨蒙昧不明,医门缺典。他说:“温者,暖也,热也,非寒之可比也。风邪外束,则曰风温;湿邪内侵,则曰湿温,纵有微寒袭,不同凛洌之严威。是以发表宜辛凉不辛热,清里宜泄热不宜逐热”。所著《外感温病篇》,主要论述风温证的发病季节、初起证治、演变情况以及兼挟证治等。如从肺主卫,胃为卫之本,风温之邪必伤卫气,而推论到肺...

阅读全文
温热派的学术特点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7 | 15 阅读

一、强调温病与伤寒的区别 按照传统的观点,伤寒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应当隶属于伤寒,《伤寒论》也无可非议地成为外感热病临床的准则,然而,这个观点不断受到历代医家的冲击。如元代名医王履曾辨明伤寒与温病在概念、发病特点及治疗原则上的区别,指出:“仲景专为即病之伤寒设,不兼为不即病之温暑设”。明代吴又可也在《温疫论》中详细论述了伤寒与温疫的不同。在前代医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温热派提出了伤寒温病分论分治...

阅读全文
温热派集温热学说之大成的王孟英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11 | 14 阅读

王孟英(1808-1890),名士雄,别字潜斋、梦隐,又号半痴山人,浙江宁人,寓居杭州。他一生经历了温热、霍乱等疾病的多次流行,对外感热病颇有研究。他治温热病,主张以《内经》《伤寒论》为经,以叶、薛诸家学说为纬,所著《温热经纬》五卷,卷一为《内经》中有关温热病。卷二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关温热病的内容;卷三叶天士的外感温热篇和三时伏气外感篇;卷四为陈平伯外温病篇及薛生白湿热病篇,尚有余...

阅读全文
说温
医医小草 | admin | 2025-05-30 | 1 阅读

温热之论,叶香岩寻其源。风湿之分,陈平伯溯其流。厥后吴氏鞠通,祖述叶案,而着《条辨》。王氏孟英,宪章平伯,而纂《经纬》。治温津梁诸书备已。然一则界划三焦,一则伏气未达,智者一失,殊为二先生惜。今将风湿分两段,持前人言,以明其义,庶长夜一灯,不致盲人摸索。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