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阴阳离合论" 的结果

找到 24 条相关结果

《黄帝内经》成书的西汉文化背景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6-01 | 18 阅读

《内经》在其理论构建过程中,除了受到精气、阴阳、五行、神论等哲学思想十分深刻的影响之外,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很自然地渗透其中,糅杂其间,用以解释相关的生命现象,解决相关的医学问题,构建医学体系。 《庄子·养生主》强调于民休养生息,《兵法·月战》的“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之说,《吕氏春秋》开卷首论“重生”,无一不是“重生”这一古今中外全人类共同理念的体现,《内经》正是在这一人类共同理念的文化背景下构建...

阅读全文
三部六病学派
中医流派 | admin | 2025-05-26 | 17 阅读

三部六病学说是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提出的新学说,至今已有70多年。该学说吸纳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现代自然科学的优秀成果,形成了一套独立的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经过后世弟子的不断发展与传承,现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学术流派。 三部六病学派的形成 刘绍武早年受《皇汉医学》启发逐渐放弃时方而专攻经方。1944~1945年,三部六病学说初步成形,张辅轩根据刘绍武的讲课笔记整理成...

阅读全文
阴阳合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5-19 | 15 阅读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此之谓也”,见《灵枢》卷七第四十一《阴阳系日月篇》。篇中间自“在上者为阳”至“苍色”一段经文,杨注原钞残阙,平于日本仁和寺宫御藏本残卷十三纸中检出,证以《灵枢·阴阳系日月篇》经文,补入“生于火,故”及“有肝,肝者”之间,而此篇缺处复完,亦幸事也。自“此之谓也”下“黄帝曰”至末,见《素问》卷二第六《阴阳离合论》,又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又见《甲乙经》卷二第五。黄帝曰:余闻...

阅读全文
开、合、枢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2 | 15 阅读

【开、合、枢】这是指经脉生理作用的三个特点来说的。在阳经方面,太阳经主开,阳明经主合,少阳经主枢;在阴经方面,太阴经主开,厥阴经主合,少阴经主枢。其中“开”是太阳经在阳经中(或太阴经在阴经中)相对地位于浅表的部位,和外界的联系更为接近,而有开放的作用;“合”是指经脉相对地位于身体内部深层,具有闭合收敛的作用;“枢”是相对地位于表、里之间,具有枢纽作用的意义(《阴阳离合论》)。...

阅读全文
五运六气与炎黄文明
中医漫话 | admin | 2025-05-12 | 15 阅读

我们自称“炎黄子孙”,讲五千年文明。古文献讲伏羲画八卦,伏羲比黄帝早得多,为什么不把文明源头定于伏羲而要定在炎黄时代?了解伏羲文化与炎黄文明的差别及中医药学与炎黄文明的渊源,对理解中医药学“钥匙”的意义至关重要。 伏羲文化的标志——太极四象先天八卦 《易经》曰:“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讨论伏羲文化要从太极图开始讲起,圭表影长和昼夜渐变等都可以自然形成太极图(图1晷影变化形...

阅读全文
少阳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1 | 13 阅读

【少阳】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减弱的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和阳明的中间,所以又有“少阳为枢”(《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也就是说本经在两个阳经之间起着枢纽的作用。...

阅读全文
阳明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29 | 12 阅读

【阳明】经脉名称之一。是阳气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继续,这就是取名“两阳合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意义。其位置在太阳和少阳的里面,所以又有“阳明为合”(素问.阴阳离合论),参见“开、合、枢”)之称。...

阅读全文
行立坐卧谁都会,关键是看姿势“对不对”
中医养生 | admin | 2025-05-18 | 12 阅读

说起行立坐卧那些事儿,人人都说“我会”,问起其中的技巧却很少有人知晓。行立坐卧是每个人日常的四件事,若能“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如《周易》云“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则可防病健身。 行立坐卧得法不得法,收效大不同,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能行走从容、站姿挺拔、坐姿端正、卧姿优雅,不仅体现个人素养良好、态度严谨、精明干练、诚实可靠,同时也能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因此要注意姿势,且一种姿势时...

阅读全文
太阳
经络腧穴 | admin | 2025-05-15 | 12 阅读

【太阳】经脉名称之一。有阳气旺盛的意义,因为其位于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也是最先发病的经脉,所以又有“太阳为开”,(《素问·阴阳离合论》)之称。...

阅读全文
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
黄帝内经·素问 | admin | 2025-06-09 | 11 阅读

[主内容]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夫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帝曰:愿闻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