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阳绝" 的结果

找到 85 条相关结果

金针丸
中药方剂(G-L) | admin | 2025-05-22 | 21 阅读

《宣明论》卷十三:金针丸 名称: 金针丸 别名: 六神丸 处方: 丁香、木香、乳香、阿魏、轻粉、骨碎补(去毛)、槟榔、官桂、桂心、巴豆(去皮)、杏仁(去皮)、不木灰、肉豆蔻、阳起石、朱砂各等分。 制法: 上为细末,水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 阳绝痞气,心腹不忍者。 用法用量: 每服1丸,针穿作孔子,小油内滚过,灯焰内燎遍,于油中蘸死,嚼生姜下,不拘时候,1日3次。 ...

阅读全文
淫羊藿
中草药(S-Z) | admin | 2025-05-06 | 20 阅读

《中国药典》:淫羊藿 实际拼音: Yín Yánɡ Huò 英文名: HERBA EPIMEDII 别名: 三枝九叶草、仙灵脾、牛角花、三叉风、羊角风、三角莲 来源: 本品为小檗科植物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箭叶淫羊藿Epimedium sagittatum (Sieb.et Zucc.)Maxim. 、柔毛淫羊藿Epimedium p...

阅读全文
不灰木
中草药(A-F) | admin | 2025-05-06 | 17 阅读

《中药大辞典》:不灰木 出处: 《开宝本草》 实际拼音: Bù Huī Mù 别名: 无灰木(《本草图经》) 来源: 为硅酸盐类矿物角闪石石棉。 原形态: 角闪石的一种。为平行较长而易劈为细丝形之纤维状物休,纤维常与脉壁相垂直,色白、灰或带绿色,光泽丝状,微透明至不透明。纤维富弹性。化学性质不活泼,具耐酸、耐碱和耐热性能。是热和电的不良导体。系由阳起石分解而成。 性味: 甘...

阅读全文
《难经》之论脉
难经 | admin | 2025-06-09 | 16 阅读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

阅读全文
针灸直指·刺腰痛论
针灸大成 | admin | 2025-06-01 | 16 阅读

黄帝问曰:『腰痛起于何脉。刺之奈何?』 歧伯曰:『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①。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见血②。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③。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廉,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冬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④。...

阅读全文
金石部
雷公炮制药性解 | admin | 2025-06-05 | 15 阅读

 金银箔 味辛,性平有毒。入心肺二经,主安心神,定惊悸,镇癫狂,除邪热。按∶金银之入肺部,固其类也。其性沉重,能制火脏之轻扬,故亦入心经。过服必中其毒,以鹧鸪肉解之。  黄丹 味辛,性微寒有毒,不载经络,主吐逆癫狂,止痛生肌。按∶黄丹乃熬铅所作,铅本水中之金,最能制火,吐狂等证,何者非火,而有不瘳者乎。  胡粉 味辛,性寒无毒,不载经络。主一切痈肿诸毒,及腐烂肉。杀三虫,破症结。按∶胡粉一名粉锡,...

阅读全文
草部(一)
本草纲目 | admin | 2025-05-31 | 15 阅读

 甘草 「释名」亦名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气味」(根)甘、平、无毒。「主治」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

阅读全文
阳绝
诊断 | admin | 2025-05-15 | 15 阅读

阳绝】脉搏只在寸口的寸部出现,而关、尺两处不能察觉到脉动的一种脉象。《伤寒论.平脉法》:「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成无己认为是“阴阳偏绝”所致。阳绝有阳只偏绝、隔绝的意思。...

阅读全文
虚实脉诊
黄帝内经太素 | admin | 2025-06-12 | 14 阅读

编者按:自篇首至“则实可活。此其候也”,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自“黄帝问岐伯曰:愿闻虚实之要”至“入虚者,左手闭也”,见《素问·刺志论篇第五十三》。自“黄帝问曰:何谓虚实”至末,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人之所病,五实具有者,不泄当死;所病五虚具有者,不下食当死也。编者按:《素问》无“问于岐伯”四字。黄帝曰:何谓...

阅读全文
从《脉经》起脉诊在病机方面的缺憾
诊断基础 | admin | 2025-05-30 | 14 阅读

后世脉法是起源于《脉经》的,由于《脉经》是以脉为主列出病证使脉法自成一个系列,在脉学上固然做出成绩,但它的这种形式决定了脉法自成一个系列,脉证关系变成简单的对应,它不是脉证合参综合分析病的机理而是在脉上对号入座,削减了在辨证中的作用。 《脉经》一至六卷中部分内容是王叔和所撰,反应了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在主病上充分反映了脉和证只不过是对应关系,例如在《脉经》的第二卷中说:“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

阅读全文